首页 > 全州志 > 第五卷 农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2011-02-02 21:08:22   发表:


县内粮食产量,经历了波浪式曲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经过“土改”与合作化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5年粮食总产达15712.1万公斤;1956年高级合作社建立得过粗、过快和经营规模过大,加上当年大旱,比上年减产4.28%;实行人民公社化的头3年(自1958年起) ,过多调用农业劳动力搞其他事业,农业生产受严重影响,又因生产管理不善和自然灾害, 粮食逐年减少,造成3年经济困难,1960年低于1949年的水平;1961年国家调整农村经济政策, 1962年初实现以小队为核算单位的管理制度, 生产逐年上升, 至1965年达15451.6万公斤;“文革”期间,头3年受其严重影响,粮食总产低于1965年水平,后由于干部和广大群众,抵制“左”倾思潮,抓紧粮食生产,二造大面积种植成功,1971年乃上升到22669.9万公斤; 后五年徘徊在22000万公斤至21000万公斤之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粮食上升幅度大, 1983年达30648.5万公斤;1984年和1985年,因水旱灾害和播种面积,保水田面积缩减(主要是用水田建房、改稻田为渔塘和水利维修不力),粮食又有所减产;1986至1990年5年间,县内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一系列政策及科技措施, 贯彻实现吨粮田和两造杂优化以后,取得明显效果,连续5年增产,每年平均递增4.89%,199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杂粮
县内杂粮多数在旱地播种,少数植于水田,其播种面积、产量所占比重甚少,1990年播种12.56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11.59%,总产量仅1064.3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3.15%,但在田少地多的山区,占比重要大一些。分述如下:
玉米 本地品种为黄玉米,50年代引进金皇后。70年代引进杂交都安2号、群单105号、桂单12号,常规品种白马牙,红峰1号。80年代初引进桂集1号。其中杂交玉米产量高,先因制种难而未推广, 1986年再度推广,平均亩产260公斤,1990年推广1万余亩,以桂顶4号为当家品种,被蕉江、东山等山区采用。
玉米一般在五月黄豆行里间种,因秋旱频繁,产量不稳定。种植面积最多年份是1956年,达5.8万亩,1985年仅1.1万亩。1999年有1.6万亩,且以春玉米为主。
小麦 县境湘江以南和灌江地区种植。民国时期小麦品种有蜈蚣麦、光头麦、四方麦等。1958年引进湖北南大2419良种;1976年引进灌新1号,在两河乡李家山试种,亩产193.5公斤,比本地小麦增产4倍多,有产量高、生长期短、抗病性强等优点,已成当家品种。种植面积,1956年最多达15.9万亩,近年减少,1989年有2.7万亩。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