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五卷 农业
第二节 土壤改良
2011-02-02 21:08:41   发表:


土壤概况
1958至1959年全县进行第一次土壤鉴别分类,1980至1984年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根据普查资料,县内耕地土壤中主要有5个土类(水稻土、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冲积土)。
以成土母质分类,普查58.07万亩水稻土质中,四纪红土占0.53%,沙页岩占24.46%,冲积物占26.49%, 洪积物占32.02%,花岗岩占3.29%,石灰岩占12.63%,紫色岩占0.58%。普查14.18万亩旱地土质中,四纪红土占1.93%,沙页岩占29.17%,页岩占0.37%,硅质岩占0.88%,花岗岩占0.80%,古洪积物占14.8%,石灰岩占34.22%,紫色岩占0.18%,冲积物占4.3%,洪积土占13.17%。
以水田、旱地土壤分布计,水稻土壤以潴育性水稻土、盐渍性水稻土为主,分别占水田面积的52.62%和35.13%, 旱地土壤以红壤和石灰土为主, 分别占旱地面积的47.80%和34.20%(详见自然环境土壤类型与分布)。
改良措施
县内水田土壤的增产障碍因素有:①耕作层浅,泥层不足4寸的面积占46.13%。②土壤偏碱。 石灰反映重,面积占35.13%。③次生育面积达12.24%。④缺磷面积达73.59%,缺钾面积89.34%。 总面积内中低产田占46.61%,每亩年产不到500公斤,培育改育土壤,是当务之急。(详见表5~11)
根据县内土壤的情况,采取了5项改良土壤措施,实施情况效果如下:
一、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县内历来有种植绿肥习惯,产量较高。根据县土肥站在文桥两河2乡测试结果, 施绿肥与不施绿肥效果迥异。 即亩施绿肥1000公斤,亩增产稻谷15.7公斤, 亩施绿肥2000公斤, 亩增产稻谷30.7公斤,亩增施绿肥3000公斤,亩增产稻谷37.4公斤, 增产率在1.2%至10.5%左右,且千粒增重0.29克;其中亩施绿肥2000公斤,为最佳经济效益。1971年以后,年绿肥播种面积多在30万亩以上,唯1987年下降至21万亩左右,次年回升到近30万亩,1989年达31.19万亩,1990年达36.41万亩。
二、科学治潜,开沟降低水位,改变常年渍水现象。县内共有潜育性水田2.36万亩,泽沼性水田0.23万亩。1989至1990年在江头、立岗、圳头等村开沟治潜,约计0.25~0.30万亩,效果良好,每亩可增产稻谷30至50公斤;同时在石塘才湾龙水、文桥等乡,开沟起垄,进行垄稻栽培,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推行约近1万亩(部分为潜育性水田) ,比常规栽培,亩增产稻谷22.5~53.8公斤,沟中养鱼,亩产鲜鱼5公斤以上,可实现鱼粮丰收。
三、 增施磷钾肥。 县内土壤基本上缺磷少钾。1982年以来,推广配方施肥,凡年产谷500公斤土地,施纯氮18~19公斤,五氧化二磷9~12公斤,氯化钾9~12公斤,每年推广早、中、晚稻总面积的70%~85%,约计50~65万亩。凡按配方施肥者,比常规施肥亩增产25~53公斤,增产率达8%~17.3%。
四、停施或少施石灰。县内石灰岩性土质占土壤普查总面积的12.6%,且历年水田中均重施石灰,形成泥土板结,呈碱性反应,其解决办法为增施有机肥和不施石灰。但县内尚有少量花岗岩风化水田(如紫岭),土质呈酸性反应,以亩施石灰50公斤为宜。
五、对浅土层的低产田,采用深耕和增加新土,获得较好收成。农民总结为“两土不和,有年好禾”,效益颇佳。山区瘦田,多用此法。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