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五卷 农业
第四节 栽培
2011-02-02 21:08:34   发表:


水稻
浸种催芽 1966年推广“高温破胸,适温催芽”新技术。早播、早插是保证双季稻丰收的关键,但不能任意过早。1960年曾于2月20日大播早稻秧(文桥于2月6日播种) ,结果冷坏谷种204.5万公斤,占播种量的72.2%,致使当年粮食减产。一般以春分、清明间播种为宜。
育秧 民国时期, 普遍实行大田育秧。 1953年推广合式秧田,1963年推广薄膜育秧,1971年推广场坪育秧和小苗带土育秧,1973年推广蒸气育秧,1986年推广地膜育秧代替薄膜育秧,以降低成本。在晚稻育秧方面,1990年推广疏播匀苗,使用多效唑。每年早稻实行薄膜育秧,可提早播期15~20天,1977年以来已基本普及。
栽植 民国时期实行大株疏植,50年代推广小株密植。60年代请广东潮汕老农来县种高产样板田, 传授了适当密植,现已普遍采用。一般亩插2万蔸以下,每蔸6——8苗,杂交水稻,一般1粒谷种秧苗1蔸禾。1989年起,实行垄稻栽培,即开厢起垄,以利通风透气,沟内养鱼,鱼粮双丰收。
施肥 50年代,以农家肥为主,施用少量化肥。60年代以后,化肥用量逐步增多,氮肥用量尤多,形成水田缺磷少钾局面。自形成一年两造局面后,普遍种植绿肥,一般以绿肥作底肥,插禾前用氮肥或磷肥作面肥,插禾一周后追肥,以后看苗施肥。从1982年起,推广配方施肥。
田间管理 1965年以前,实行漫灌、串灌、深灌。1966年以后,实行浅水插秧,深水回青,浅水分蘖,够苗露晒,抽穗后实行干湿管理法,此法可增产20%,已为农户接受。唯旱田仍用旧法。1980年从湖南引进水稻苗情观察,为县内水稻田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983年从江苏引进叶龄模式栽培技术,到1990年,已推广达水稻面积的70%,有显著增产效果 (详情见科技卷)。
红 薯
春分至清明育苗, 小满前后剪藤插栽,为早薯。每亩0.25——0.3万株。插后中耕除草两遍, 施肥1—2次,翻藤2次即可。县内秋薯在夏季作物中间插,中耕施肥同。因县内多秋旱,威胁秋薯生长。东南部乡村,多用踏犁翻土,活土层厚,通透性好,产量高。1975年灌阳植薯能手到石塘广竹采用薄膜育秧、深耕(8——10寸)、早插等措施,比旧法增产152%。1980年县委、县政府拨款10元,作温床育苗补助之用。但须在麦收后才能种薯,早育苗不能早插薯,故未能推广。
黄豆 花生
一般在麦行间点播套种(也有翻地划行种植的),清明、谷雨间播种。花生每蔸2至3粒,黄豆每蔸5至6粒,以粪茅灰、火土灰作基肥,收割大、小麦后,中耕一、二次即可。1984年引进花生品种粤选58, 推广地膜复盖技术,较常规品种及一般种法,能增产24.86%,1985年增产41.8%,但大部分花生在麦行套种,无法大面积复盖。
玉 米
春玉米在春分后播种, 秋玉米在大暑节播种,有单种和套种两种,行距0.66—1米,株距0.5米, 每穴两株,均须中耕、施肥、间苗、培土。1974年至1977年,都安玉米能手到石塘公社示范, 种植杂交玉米,采取深耕起畦、双行单株、早播等措施,比旧法增产3倍多,当时未能推广。1986年以后,玉米栽培,曾作较大改良:一是大行稀植改为适当密植,小部分山区由撒播改为开穴点播,由每亩0.2万株提高到0.3——0.34万株,提高了穗数和产量,较稀植法增产35.2%。 二是改秋播为春播,避开秋旱期,东山白宝蕉江3乡,已普遍推行。1989年秋旱严重,白宝的秋玉米失收,但春玉米亩产达300多公斤,获得增产。
麦 类
小麦在秋分、霜降间播种,小满前收获;大麦(二棱麦)在立冬、小雪间播种,立夏前收获,麦地多数套种其他作物,播种规格较稀,产量亦低。一般采用茅灰、磷肥拌种点播。大雪前中耕施肥1次,套种前中耕除草1次即可。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