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壶浪墨》中记载,瑶家衣服重裙、领、袖,均彩绣花边。可见刺绣工艺在瑶家流传悠久,工艺精细,五彩斑烂,独具民族特色。
瑶族姐妹常以精通刺绣,衣着锦丝镶边衣裙为荣。据民间传说,还有一番引为自豪的生动故事。(详文学解释自然的神话)
瑶家姑娘为祀祭开天圣母铺天功绩,将描绣彩裙衣服和编织锦带的工艺流传下来,至今被瑶家姐妹娴熟地掌握,成为特有的民族工艺。
刺绣的种类有头巾、腰带、围裙、吊帕、童帽。
头巾,多用青布料,白岭一带瑶民爱用浅天蓝布。头巾一般长度为1.66米,两端刺绣五彩图案,多绣锁字格,藤花和万字格。男子头巾在包扎时两端图案扎于头上两边,形若触角,威武无比。女子头巾,在包扎时两端图案则垂于脑后,宛若佩戴花髻,柔和美丽。
腰带, 布料与头巾相同。长3.33米,两端亦绣上花边图案。男带锦绣图案长约6至10厘米,系予腰间,两端图案扎露于左右腰间,更显男子强壮气派。女带锦绣图案最短要16厘米,系在腰间,将两端锦绣图案从腰背直垂至臀部,行走起来让其摆动,甚为轻盈飘洒。
围裙, 布料与头巾腰带相似。长80厘米至1米,裙头上接宽约10至13厘米的锦织花带,裙下端两角绣上鲜花,彩凤或飘动云纹,并吊上红色须丝,有如霞飞彩荡。女子将彩裙系在腹身前面,显得庄重雅致,且有实用价值,若劳动需要拉带东西,将裙边搁起往腰上一扎可装物品5至10公斤。
吊帕,是女子别于衣服领扣,吊在左胸,用以擦汗、擦脸。多用鲜色布料精制而成。形状正方,长、宽约40厘米,选其吊帕一角绣上图案作为帕头,再在吊帕中间绣一方形图案,将其对角折拢,从衣领扣上吊于胸间,同大襟镶边衣上的花纹形成左右烘托,显得瑶女服装花色适度,美观大方。
织锦也是瑶家独具风格的工艺制品。其种类有花边、锦带、葛麻纺织品等。织锦的工具甚为简便,只用一片毛竹,长约25或30厘米,两端削尖刮光即可.
花边的编织,先选好锦丝纱线,而后将锦丝和五彩细纱绕于长凳之上,挑出织花提头,即可编织。 花边的长度一般为2至3米,宽度8至12厘米不等,视其用途而定。编织的图案有龙凤呈祥、鸾凤和鸣、孔雀开屏、青蛙戏水、荷塘秋色等。用途多为衣服、头巾、腰带的边锦。有的也用来连接成彩锦被面。
锦带是瑶山最为精致的工艺品。相传有一瑶家女子上山砍柴,见毒蛇拦路,她毫不畏惧,将毒蛇捉住掐死剥其皮捆在腿上,山间毒蛇见之急跑,于是她就用锦线织成彩带,用以捆系绑腿和裙子,从此上山砍柴,再也不见有毒蛇拦路了。此后,编织锦带便成为瑶家的传统技艺和风习。锦带的图案主要有豆格花、错格花和鸟兽鱼蝶象形图案。图案的繁简根据带子的宽窄而定。锦带的功用,常作围裙带、帽带、小孩腰带及装饰之用,也作馈赠亲友,送客的礼物,寄托着除病祛邪、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葛麻纺织品, 是瑶家最早的家用麻布。 元代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卷22中记载:“通典按:令文诸郡贡献,皆取当土所出准绢为价,多不过五十疋”。当时的零陵郡就文令每年贡葛布十疋,有的还作为“贡品”贡给封建王朝,故而全州瑶族葛布颇为著名。
瑶山天寒地冷,不宜种植棉花,采集葛藤纺织的历史也由来已久。瑶民在每年夏天就上山采集葛藤,挑回家用水煎泡,去其皮骨,再用灰碱煮白成麻,纺成线或纱后,用木织机织成麻布。这种麻布可做纹帐、衣服和麻袋等。葛麻布坚韧耐磨,制成蚊帐可挂10至20年。葛麻袋可作箩筐装载农产品,安全可靠,比箩筐轻便,适合山区装运货物。在瑶山运输史上,起过良好作用。
解放后,瑶家刺绣随着人民生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瑶家姑娘在继承传统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在图案的造型和锦线的搭配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品种上也作出锦线镶边的新背心和各种新的刺绣工艺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