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杂志》上卷引《瓯江杂》卷二十三记载:“粤有瑶神,古长沙、黔中、五溪之蛮,生齿繁衍,播于粤东西,多姓盘,自云盘瓠之后。婚姻于祠,踏歌相招,听其自合”。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卷五《金壶浪墨》云:“岁以十月朔祭都贝大王,男女杂踏,连袂歌舞。歌皆七言,取义比兴,以致慕悦之意”。由此可见瑶家歌场的出现源远流长,都是以祭祀盘王节日而形成的,并随着民族不断迁徙,以盘王祠庙的地域分划组织而成为节令性的活动。
东山瑶族乡歌场有三个:即插排岭(清水、竹坞之间) 、割草岭(上塘境内)、塘底坳(黄龙境内) 。均于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十六赶歌场。插排岭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有歌场;塘底坳、割草岭七月初七有歌场;塘底坳于二月初一、春社、清明节、七月半单独赶歌场。
每逢歌场节日,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配戴银镯,九链戒指,拿上锦带、锦帕,三五成群结伴奔赴歌场。一些老歌手也作为青年男女的歌师纷纷入场,簇拥在人群之中。此时,山坡、树下人群拥挤,木叶声声震荡山间,一派诗情画意,令人心神迷醉。
歌规甚为讲究,男女对歌,开始必须借物起兴、比智、比勇、比才、比识。开歌一方以物起兴定韵,答歌方必须以同一物起兴定韵作歌回答,不得随意换韵。这种一唱一答,其内容丰富繁杂,先各自谦逊一番,进而逐渐涉及家庭、生活、生产、社会、古今历史,有的还进入盘歌。这第一轮歌唱多的要相互对答360首,一般要唱100或72首,最少的也要唱36首。否则,对方就认为你蠢笨愚庸,再也找不到连情对唱歌伴。
如果在开歌对唱后,答方能对答如流,达到开歌比试才识的要求,开歌者才将歌意一转进全逗情歌的对唱。双方随着歌情萦绕,意荡入怀,接着再步步深入唱探情歌、连情歌、恋情歌、离情歌、早情歌、怨情歌、歌意缠缠柔畅,情致郁意浓烈,才矜心醉,海誓山盟,有的男女竞连唱数日不散。
男女双方通过对歌,如情投意合,可在歌中嵌入哑谜。哑谜用象形性的物体暗示时间交换信物,如人扛禾桶(初四)、西瓜开花(初六)、公鸡打架(初八)、太公把钓(初九)等等。如对方智力不达,对哑谜不解,误了相约期日,两人的对歌情意也就化为乌有。如果能按约相会,交换信物(银镯、戒指或头巾、腰带),女方就请男方到家里拜见父母。父母款待来客后,即请舅父为女儿到男家提亲。
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女社交往来方便,赶歌场以歌连情的方式逐渐被青年人的书信往来代替了。现在只有塘底坳的歌场逢期还照赶不误。割草岭和插牌岭盛况日衰。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