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九卷 瑶族
第三节 基本建设
2011-02-03 19:48:04   发表:

交通建设
解放前,东山与外联系的乡道主要的只有5条:1. 贯穿东山通达灌、全、永乡道。从文市镇、经沙坪、双龙、双井到湖南永州的水口山。2.从清水经白竹、白宝岭到全州县城。3.由清水经三江、北斗街到两河圩。4.从清水经弄岩、双龙出清水关,下达湖南道县的沙田,或由周家水下五斗岭经斜水至灌阳的五里坪。5.从清水经大友头越大界下白岭村,由分水通道县桥头。蕉江、大源瑶区亦有4条古道:1. 贤洞到大源,途经苦马田、柑子浸、桐木江、越大岭通灌阳。2.太白地至芙蓉山。翻芙蓉山至大源桐木江,连接通灌阳古道。3.堰头上至蕉江。途经双江口、高屋场与芙蓉山连接。4.岭脚底至板瑶山,越大界至灌阳新浦源。上述山间乡道,是梯级山路,崎岖窄小,行走艰辛。解放前,瑶民靠这几条乡道肩挑背负,运出低廉的土特产品,换回昂贵的工业品。因交通不便,商贾进山,往往乘机敲诈,瑶民吃尽苦头。
解放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首先从改造瑶区恶劣环境,改变生产条件入手。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采取拨款、以工代赈和民办公助等形式发展瑶区交通事业和农田基本建设。1958年6月首先兴工建设全七公路(县城至七宝坑),全长44公里。1975年修建清坪公路(清水至灌阳五里坪),全长20公里,上级政府资助材料费人民币4万元,瑶、汉两族农民,苦战一个冬、春, 全线通车。至1990年止,东山、蕉江、大源瑶区共建成公路10条,全长160公里。其中东山瑶区8条,全长134公里,该乡除全七公路外,尚有三江至黄家湾;上塘至石枧坪;清水至灌阳五里坪;白竹至古木;塔坪至大竹坪;上塘至小禾坪;上塘至白岭等公路,外连毗邻省县, 内通各村公所。此外还有通汽车或机耕路9条,公路和机耕路共17条,全乡16个村公所全部可通车,184个自然村能通车的有107个。整个东山交通网络已形成。每日除县汽车站有3趟班客车往返瑶区外, 还有个体户汽车接送旅客。蕉江、大源先后兴建界顶至桐木江,太白地至桥边两条简易公路,分别长16公里和10公里,前者可通汽车,后者能通拖拉机。
水利农田基本建设
解放前,瑶民农田灌溉无保证,稍遇干旱,即便成灾。东山瑶区属溶岩地区,干旱尤为严重。其水田,抗御旱灾传统办法是:一田挖一塘或数田一塘;七犁七耙深蓄田水;插老壮秧等。据1963年调查统计,全乡(区) 解放初期共有水田23960亩,保水田仅4135亩。从1957年10月至1959年,国家投资159.5万元,先后建成苟布塘(东方红) 水库和上坪水库,有效库容共1136万立方米,还有结瓜工程库容50万立方米以上,可灌田1万亩,缓解了旱情。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