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三湘四水”考
2011-04-30   发表:


  2004年12月,有学者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经》称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被诗人们衍用为地名。宋代以后,人们就用“三湘”代指湖南。但对“三湘”至少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湘水上游与漓江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合称“三湘”。一种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一种是指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总称,泛指湖南全省。但是,这三种说法都不能概括湖南全省。说“漓湘”者,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而且未包括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比前两种覆盖范围较广,但又把湘中、湘北漏了,也不能概括全省。
  比较科学而合理的说法,是用“三湘”作“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湘水流入零陵,与发源于九嶷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是湘水上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向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中游,称“蒸湘”。沅水长度1033公里,是湖南最长的河,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无可非议。屈原在《怀沙》里就写有沅湘:“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中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潇湘、蒸湘、漓湘”代指湖南,因漓水属珠江水系,并未流入湖南境内,显然不妥。若以“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基本涵盖整个湖南,就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又因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流贯南北,故简称“湘”。历史上湘江两岸芙蓉盛开,唐代诗人谭用之在《秋宿湘江遇雨》中写下“秋风万里芙蓉国”的名句,人们便把湘江一带称作“芙蓉国”。
  至于为什么泛称湖南地区为“三湘四水”,人们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新任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3月初从长沙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向《三湘都市报》记者询问“三湘”的含义,媒体称“省委书记高空问‘三湘’”。张书记问:“湖南又称三湘四水,‘三湘’是指‘漓湘’‘潇湘’和‘蒸湘’,也就是现在的永州、衡阳地区一带,怎么能代表整个湖南呢?”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向东解释说,由于“三湘”又分别指代湘江上、中、下游,从而指代整个湘江流域,因此,“三湘”便逐渐演变为湖南的别称。
  不过,“三湘”一词有多种解释。一说“三湘,谓资、湘、沅三水”;一说为“湘潭、湘乡、湘阴”;再一说为“漓湘、潇湘、蒸湘”。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考证,谓湘南、湘东、湘西称三湘。湘江和省内另外三条大河——资水、沅水、澧水,合称“四水”。“三湘四水”之称由此而来。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