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亡者为大”大如天
特殊的文化传承基定了全州人最大的三个特点:行孝、守信、重诺。作为全州人修身齐家之首务的孝道,全州人的千年传统美德。这种孝心形成了全州人对丧仪的特别看重,从灵堂布置到守孝,从起歌堂到倒鼓,从走祭到出殡,再到建墓,其形式之繁多,其排场之隆重,其建坟工程之浩大(古时部分墓建),有的仪式世所罕见,国内无匹。
老人去世后的第一桩事就是请“头人”,头人就是村中最有威望的,由孝子中居长的大儿子去磕头,请他到家里来商量,决定由总管、提调为主要负责人的①书司组;②大厨组;③采购组;④礼宾组;⑤奠仪组;⑥走动组;⑦洗碗组;⑧开龙组(挖穴);⑨移殡组;⑩勤杂组;⑾放炮组;⑿礼乐组等不同工种组成的“大丧”服务班子(类似治丧委,但比其繁细)成员,人数多少按需要决定,一般50人左右,大村大户人家多至80-100人,最小的也要40余人。这些上了名册的人首先要由孝子一个一个地去磕头叩请,然后由书司书写上墙。这些被请的人,不管是同族人、同村人或是邻村人,不管家里有再大的事,也不能推辞,就是与亡者或亡者家里有夙怨仇恨的人也不例外(有古俗话“扯到阄,磕了头,没得二话讲的”),一切怨仇都随着死者的死去而逝去了,冰释了,全力投入到“大丧”的服务中去,有当地古话“亡者为大”、“亡者为尊”、“丧大如天”可以佐证。
三、繁细讲究“入殓”孝仪
丧事服务组安排之前,孝子要趁老人身体尚温未僵前为老人穿衣服,衣裤鞋帽都是早准备好的,一般是女儿在父母亲做七十寿或八十寿时就偷偷做好了衣服的,其式样与亡者生前穿戴的不一样,还可以加上亡者生前曾穿过且还较新的衣裤,一般为七套,也有六或九套的,忌用四、五之数或棉衣毛衣,俗语叫“装尸”。穿好以后,卸下一块老人常开关的门板,垫上席被后将老人移于门板上,口内含一枚银元(后来无银元改为银器或硬币,脸上盖上纸钱),左手抓一团饭,右手抓一根桃树枝,意为:“过奈何桥要贿钱,口含金银好开言,左手冷饭喂恶狗,右手桃木可升天”。用一块干净的床单掩盖后,再移到香火堂(族人和村人专用于祭祖先的堂屋或公堂或宗祠堂,男放左边,女放右边),接着,礼仪组人员与孝家一边将早预备好的“老屋”移入堂屋擦洗和盖油漆(存放年代太久的要重油一次),布内仓(就是在棺内用桐油贴上绵纸),并在脚档头贴剪一个红纸“月”字,头顶档头剪贴一个红纸“日”字,男性右侧剪贴红色“金鸡”,左侧剪贴红色“龙”;女性左则贴凤,右贴金鸡。另一礼仪就是“亡者头忱百家灰”,礼仪组一人到全村各家去抓一把灶灰,装进为亡者特制的黑色忱套内,意为老人虽逝,就象柴虽烧完了,还有灰在,并留下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柴灰,大家都尊敬他怀念他,要用灶灰制成柔软的忱头让亡者舒服地升天,还意味着亡者心系村人的生活,并保佑村人生活象灶堂的火一样永远不熄,并红红火火代代传承。一切准备就绪后,在棺底垫上七或九块银元(过去用光洋,现用硬币),将亡者放入棺中,供亲友“朝像”(瞻祭遗容),同时,书司房及礼仪组人员正在布置好灵堂,书写和张贴挽联。待所有亲人都到齐并“朝像”后,则进行“掩盖”仪式,掩盖时要用稻草仔细衡量亡者的头部位置,要半丝不差地让亡者鼻尖居中,意为亡者对后代无偏无倚,不管儿女大小一视同仁,掩盖是孝家最伤悲痛哭的三大高潮之一(入殓、掩盖、出殡)。还有披麻、供祭、点灯、谢客等等繁碎的非特殊仪式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