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隆重的“走祭”仪式
老人去世了,“走祭”是必须且非常隆重的(与现代追悼会有同种意义),祭分家祭、客祭两类,家祭是孝子、孝侄完成的,客祭是指大凡与亡者沾亲带故并被请(通知)了的,都要参加走祭仪式(友除外)。亲戚在家要备好祭菜,祭菜一般用四大盘肉食品组成,多为猪肠、煎或油炸鱼、生老肉(约一斤重的只煮透了的四方块肉)、蒸熟了的一只完整的鸡,各装成一大盘,还要写好祭文,家祭要有六个盘子,是厨中大厨师早要准备的。走祭形式繁而肃穆,由礼宾组四至五个人组成,四人喊令,一人指导“走祭”人完成各种仪式。走完祭后,走祭人跪地,由礼宾司组最有文化最好嗓门的人读祭文(俗称“奠言”)。祭文主题是总结亡者一生的好处及所经磨难,有的祭文写得好,也念得好,会使陪孝的数百人嚎啕大哭。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保存“走祭”仪式的目前唯盛于古宜乡的咸水、绍水了。这也是将消失的文化遗产唉!
九、三年四祭烧“灵屋”
老人在家停三天以后(最少要停三天两夜,也有多天的,古时有满七即四十九天)出殡安葬,葬后的三年中,孝子除了守孝(服丧)之外,还有四次大祭,第一次是“六七”,即亡者死亡四十二天时,客人都要到孝家家祀奠,这一天要向亡者烧第一座“灵屋”,灵屋是竹架纸糊的一座房子,做得非常漂亮象是世界上完美的房模型。是烧化送给亡者在阴间居住的(笔者曾走访全国多省,只有我县才有),还要写地契,第一座灵屋由孝子买,但当天的菜 淆酒水全由女儿在家准备好带去外家,供亲友们吃喝。其他亲友则要备好“奄笼”(纸糊的箱子,里面装满纸币或金银绽),每人要有一担(两箱)以上,拿到坟墓前烧化。第二次祭祀是亡者去世后的第一个七月半,俗称“新七月半”,这时要由女儿(有多个女儿的由大女儿)购置,烧化给自己的父或母亲,第三次是亡者去世一年的忌日,俗称“对酒”,该次灵屋由出嫁的小女儿或孙女购置。第四次祀祭是亡者去世满三年时,礼品礼仪与上同,只是后三次去祀祭的亲友,除了带奄笼外,还要带鸡或鸭一只。三年满时,要把亡者的灵位送上香火堂之上,每逢春秋二祭,享受后辈祀祭。
十、束力石竖碑石“圈祖”
亡者去世三年后,后代才可以帮亡者束力石竖碑圈祖。 石就是将亡者生平用简要的文字劾记在坟埤上,竖在坟墓的前方。此俗全国到处都有,但雕石圈祖之风,唯全州最为盛行。笔者曾走访考察过全县不少石圈祖,规模最大的石圈祖,如果按现行的市价计算,建成它应不低于开支人民币百万元,平原地带的石圈祖大多数在文革破旧时毁坏了,但东山瑶乡目前最少还可以找到数百座,每座耗资以现在市价计都不会低于10万元,有的应在50万元以上。
据笔者老家谱记,余之宋代祖陶崇公的墓,是宋理宗赖赐五百两黄金建成的。我不知五百两黄金当时的市价及如今可折多少人民币,但其祖坟历经八百余年,至文革被毁前,其石料不少于100吨,两边的石翁仲有16尊,旁边还建了内外三重大殿的“安道寺”,如今建其坟,恐怕非百万元不可。所有的石圈祖周围都刻有墓志铭、悼诗、挽联、赞联,其文其书法及其石刻都是出自当时的名家之手,还有不同的石雕动物、花草,极有艺术价值,一座石圈祖,实际就是一座记录当时历史的实录和文化艺术库。当然过去的石圈祖都是当官或有钱人才做到的,近代人是打碑的多,圈祖的少了,但也不是没有,为圈祖花上十万八万的大有人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