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十卷 工业
第六节 采矿
2011-02-03 09:46:00   发表:


1990年, 年末职工88人,其中技术员3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9万元,产煤14万吨,产值22万元,利润-1.7万元,税金1.2万元。
锰矿开采
民国32年(1943年)乡民开始在绕山雷公岭开采锰矿,运往全县冶炼厂(电解炉)冶炼硅锰合金,年产360吨。开采工30人,冶炼150人。1949年停业。
1957年秋,全县铅锌矿招工47人在雷公岭开采锰矿。1958年地区、县合办,称“全县锰矿厂”。辖两河的小田、杨柳井、黄泥冲、禾田、王家,枧塘的棠荫,绍水的小洞,庙头的黄土井等9个工区,还辖火电厂、锰粉厂、车队等单位。共有职工1050人。最高年产锰7万余吨。1962年停业。
1966年县矿管站成立后,采用“民办公收”的办法组织农民开采锰矿。除恢复老矿区外,还新增才湾的南一、脚山两处采矿点。
1990年,全县乡镇以上的锰矿企业共6家,职工308人,总产值294万元,利润15.6万元,税金7.2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2.6万元。
附:全州县锰粉厂简介
全州县锰粉厂厂址在火车站洗马塘。1956年6月筹建,桂林专署工业局投资8万元,1958年9月竣工。 地、县合办,属“桂林专区全县锰矿”内一个车间。1962年下放为县办企业。改名“全州县锰矿”。1983年停止采矿,改为收购锰矿进行加工,年产锰粉0.17万吨左右。1968年安装跳汰机(摇床)1台,增装柴油发电机1台,解决了洗、选矿电力不足的问题。1971年安装雷蒙粉碎机,使锰粉年产量上升到0.56万吨,实现产值111.44万元,利税38.3万元。1974年获自治区矿产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979年以前由于原料丰富,品位高,产品质量好,加之全区只有10余家锰粉厂,产品销路广,畅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1979年锰矿提价20%,运费也较前提高,产量比1978年增加880吨,利润却下降0.4万元。1984年自治区内锰粉厂由10余家增到30多家,原料供应不足,价格上涨。该厂为了摆脱困境,适应市场需要,除留小部分职工坚持锰粉生产外,重点转产白水泥。1989年锰粉厂厂址迁至水晶岗水电站西侧。原厂址为“桂林地区全州特种水泥厂”。
锰粉厂设备有机器76台 (辆) ,年生产能力5000吨。主要产品有电池锰粉、化工锰粉。1973至1985年产品销往日本国6870吨。
1990年年末职工11人,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8万元,总产值68万元,利润4.8万元,税金5.3万元。
1966至1990年,生产锰粉15.8万吨,产值4035.55万元,利润511.82万元,税金185.1万元元。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