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十卷 工业
第五节 化工
2011-02-03 09:46:04   发表:


全州县历来生产硫磺、白硝、炮硝,始于何时无考。民国28年(1939年) 国民革命军第5军军部进驻全县,在初发村建酒精厂,民国33年日军侵全时迁走。解放后,新的化工企业逐步建立,50年代,曾建综合化工厂,生产氧化钾、硫酸、过磷酸钙等,1967年停产。60年代开始生产红丹。70年代开始生产化肥、农药、电池、立德粉。80年代开始生产塑料制品。本行业乡镇及乡以上企业年总产值:1956年4万元,1978年774万元,1985年1145万元。1990年乡(镇)以上化工企业共8家,其中氮肥厂1家,化工原料厂2家,电池厂1家,塑料制品厂2家,试剂厂1家,肌醇厂1家;年末职工1407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093.5万元,总产值1337万元,利润-44.6万元,税金291.2万元。
附:主要企业简介
全州县氮肥厂 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原系桂林专区所办,1966年筹建,投资200万元,1971年竣工。原设计为年产5000吨合成氨。1974年下放为县办国营企业。1974年、1986年两次扩建,共投资374万元,扩建后年产合成氨0.8~1.2万吨。全厂用地15.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生产用地1.49万平方米,非生产用地1.42万平方米。厂区在大冲岭上,生活区在大冲岭下。
1990年,年末职工484人,其中工程师3人,会计师1人,统计师1人,技术员45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60.4万元,有各种机器设备384台,其中1350千伏安变压器2台,1250千伏安变压器1台,高压机7台,10吨锅炉2台,¢2260型的造汽炉3台,1.5万加套变换系统1套,0.8万精炼系统1套, 0.8万合成系统1套,汽车17辆。总产值256万元,利润-91万元,免税。亏损原因是生产成本高,产品滞销。
从1971年投产至1990年,共产碳氨10.58万吨,总产值6643.61万元,税金138.92万元,亏损320.61万元。
中外合资广西桂冠电池厂 厂址在全州火车站东500米处。 用地面积1.27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0.5万平方米, 宿舍0.19万平方米。1968年6月筹建,1970年竣工。投资8万元,当时名“全州县电池厂”。1970年至1972年,手工操作生产R20型“红灯牌”半封闭干电池,3年试产516万只, 亏损9.4万元。1973年,更新设备,部分工序由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作业, 首次盈利2.53万元。1974年增置整条生产线设备,当年创利6.3万元。1975年新建厂房两座。1979年至1981年建成日产10万只电池的拌粉大楼。但由于在此期间经营不善,质量低劣, 产品大量积压报废。1984年、1985年2年亏损36万元。1986年县政府对该厂给予优惠政策,把亏损的包袱挂起来,由县财政负担;并调整了领导班子,使他们放下包袱狠抓产品质量, 层层责任包干,当年盈利17.71万元。1987年与天津市电池厂联营,扩建1条R60纸板干电池生产线。1988年与香港桂江贸易有限公司和香港桂安发展有限公司联营,改为为“广西桂冠电池厂” 。联营协议为:中方全州电池厂投资人民币260万元,港方香港桂江贸易有限公司投资15万美元,桂安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万美元(两项外资合计折人民币93万元);中外双方按各自投资的比例分配利润,即中方获利润的74%,港方获利润的26%;港方负责销售全部产品的75%, 中方负责销售产品的25%;联营期限12年,即由1988年4月至2000年4月7日止;联营期满后对合资企业进行财产清理,全部财产归中方国家所有。联营后,兴建3000平方米生产大楼,扩建R20S、R14S干电池生产线各一条。1989年底,拥有干电池大、中、小四条生产线,年产干电池4800万只的生产能力。1986年至1990年产品质量提高,逐步扩大出口, 五年出口干电池3120万只,创汇230万美元。产品远销美国,中东、东南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
1990年年末职工443人, 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16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08万元。总产值451万元,利润23.6万元,税金36.5万元。
从1970年投产至1990年,共产电池20540万只,总产值4024.83万元,利润173.91万元,税金410.45万元。198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1955元。1990年为10180元。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