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桂林专区根据自治区计委安排在全州县建一座氮肥厂。为了供应氮肥厂用电,兴建全州县火电厂, 厂址位于县城南董家底村。1970年8月动工,1971年元旦竣工发电,装机容量3000千瓦 (2×1500千瓦) 。 该厂是县内政策性亏损企业之一,1971年至1990年共亏损1173.38万元。
1990年底,县、乡(镇)企事业单位自备柴油发电机共57台,装机容量4965.8千瓦。当电网供电紧张时,解决各自的生产、生活用电。
水电站 县内有水电站始于1959年。是年,城关公社在集才大队娘娘庙湘江岔河畔辟建水电站1座,系木桩堆石坝,木制水轮机,装机容量46千瓦,次年5月13日毁于洪水。1961年和1964年,先后兴建绍水公社关口水电站(1964年转国营,称绍水电站)与两河水电站,各装机1台, 容量80千瓦和100千瓦。1965年建电站2座,即庙头镇宜湘河水电站和县城东门水电站, 装机容量分别为80千瓦和200千瓦。1966年至1978年,开始以较大的人力、财力进行水电站建设。在此期间相继建成投产,容量在1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罗家湾、上坪(1966年投产,当年报废,因上坪水库的水用于发电则影响灌溉) 、五里坪、红桥亭、杠口、包家湾、永红、百步岭、土箕山、九龙角(1982年报废)、虎形等11处水电站,装机容量共0.92万千瓦。从此水力发电已占县内电力生产的主导地位,火力发电只作为辅助发电设施而存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采取多渠道集资办法,大力兴建水力发电站。1979年至1990年建成投产的1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山口、枧头(1982年底停用) 、大潮源、三所、山陂、五福、源口、石城、分水岭、新富江、大渭洞、蜜蜂寨、磨盘坝后、建江、水晶岗、石枧坝后、双陂渡、野鸡田、 溪渡源、七星、大贵、戈渡源等22处,装机容量共2.3万千瓦。1990年底止全县已投产的水力发电站共139处,装机168台,装机总容量3.41万千瓦。详见表10~7。
水力发电站情况表
表10~7
主要水电站简介
天湖水电站 位于才湾镇驿马村驿马河上游,该河属湘江水系。距县城35公里,距桂林138公里。 电站水头1074米,是目前我国和亚洲第一座水头超过千米的水电站,每立方米水可发电2.37千瓦时。
工程控制集雨面积43.67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降雨量2254毫米。设计建中、小型水库14座(总有效库容3442万立方米),引水工程13处,多年平均利用径流量7812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发电量1.85亿千瓦时,枯水期(9月至次年2月)的发电量占全年发电量的75%。工程地质为花岗岩。水源区在海拔1400米以上,其主峰真宝鼎为华南第二高峰(海拔2123.4米)。工程由高山引、蓄水系统,压力输水道,厂区工程和输变电工程四大部分组成。高山引、蓄水系统以天湖水库和海洋坪水库为核心,组成互相联系、上下贯通的水库群和引水、输水网络。压力水道系统由1428米高程的大王山、 二王山隧洞, 1400米高程的丁字隧洞和竖井、斜井,827米高程的平洞, 洞内明管及洞外明管上下连接组成,全长4500米,其中:竖井深407.31米,洞径4米;斜井长384.4米,洞径2.5米;827米高程平洞长777.12米,洞宽3.8米,高2.3米;压力钢管长2347米,管径1米,管壁厚28~46毫米,钢材多为16锰容和16锰,压力钢管重2300多吨。厂区工程,设计装机6万千瓦(4×1.5万千瓦) ,分两期施工。输变电工程由全州变电站和110千伏输电线路组成。厂房——全州——兴安110千伏输电线路,全长88.3公里。生活区建在县城西郊凤凰坪。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