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桂两剧源于一脉,祁为桂源已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了,那么,全州之根在湘,全祁原本一根,桂剧从全州起源难道还有争议吗?或许有人讲,祁剧也可以从恭城,从灌阳,从资源引入而演化成桂剧,当然不错,但不管什么事总该分个主次吧,如果全州的演化率占70%,其他地方分别占10%或20%,你硬要死铁争钢,那你就争吧。历史就是历史,史实就是史实,不是争出来的。
三、发展史探
1956年广西戏剧专家组曾定义:“桂剧在明天永历年间就已流行,它与微剧关系很大,与祁剧更有密切的关联……乃是崐曲,乱弹传入广西后,为了适应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而又保存了一定的优秀传统的一种地方戏曲”。按照半个多世纪以前专家们的讲法(应是威权性,考实性的),桂剧在明末清初(约1650年)就流行于桂北,至今最小有350年的历史了,从明末到资源开办“秀”字科班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桂剧肯定已在桂北形成了一定的气候,才促使了科班的开办,也就是说是市场的需求(甚至是迫切的需求)才推动了民间个人(本家)花那么大的精力,甚至卖谷卖田地才开办了科班。但在开科班之前,谁也无法否定曾有过如跟班、带班或短期培训班之类的授徒方式在其前,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末及清代,桂剧已在桂北地区(桂林北部县)普及,并已日渐繁荣,到民国年间,桂剧艺术已成为桂北人民精神食粮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桂剧艺术已冲破了传统剧目的框架,向新编历史剧目和创作现代剧目发展,继而又把桂剧艺术推向了全国,如《血絲玉镯》推向了顶峰(如《大儒还乡》)。按史书提供的史迹史料,我们不妨暂且将桂剧的发展分成若干个阶段。
(一)祁戏传入期:唐代及北宋时期(约公元630—1140年间)。理由是:
1、当时全州(含灌阳、资源全县及兴安界首等部分乡镇)隶属湖南永州府,地理与文化认同与湘、祁一致,不存在地域、习俗差异,文化交流便利。
2、唐初的贞观、开元之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封建帝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交流和大兼容,民间文化及文化交流极盛一时。
3、建于唐中期(公元756年)的湘山寺,因寿佛之佛法无边誉满湘南桂北,一年四季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其庙会为楚南极盛之地;当时的全州境内有湖南、江西、广东、湖北、安徽、安南(越安)等会馆,境内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4、湘山寺建于唐显于宋,宋代的湘山寺已成为“楚南第一名刹”,宋代数个皇帝为该寺赖赐寺名,其盛名在宋代范成大等著名诗人中多有赞诗。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