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全州历史上旱灾
2010-12-22   发表:

    现存的最早记录是明弘治11(1498),至清末(1911)414年中,发生旱灾30次。民国时期,有记录的旱灾3次。解放以后从19501990年,41年中发生旱灾11年,平均3.73年一旱。历年早期最长的有:清雍正二年(1724)七至十二月,清光绪十年(1884)三至八月,均长达6个月无雨;另早期长于3个月以上的有:清雍正六年(1728),清乾隆十年(1745),清嘉庆七年(1802),民国22(1933)1983年,1990年。历代旱情最重的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清雍正二年(1724),民国22(1933),均至“井泉枯涸”,“溪涧断流”,“禾稼无收”;1963年,1985年的大旱,均造成粮食减产3000万公斤以上。1990年夏秋大旱,湘江水流量831日达到有水文记录以来最枯竭的2.49立方米每秒。

   明

    弘治十一年(1498)六月,大旱,源泉枯涸,溪涧断流。

  万历四十六年(1618),大旱,民饥。

   

   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夏,大旱。

  康熙三十年(1691),春、夏旱。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七月,大旱,次年大饥。

  康熙四十九年(1710)七月,无雨。

  康熙五十二年(1713)六月,大旱,大饥。

  康熙五十七年(1718)七月,大旱。’

  康熙六十年(1721)春、夏,大旱。

  雍正二年(1724),七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井泉多枯竭。

  雍正三年(1725)七月,旱。

  雍正五年(1727)夏,大旱。

  雍正六年(1728),五月到八月无雨,早稻无收,晚禾半熟。

  乾隆五年(1740)六月,旱。

  乾隆八年(1743)闰四月,旱。

  乾隆九年(1744)六月,大旱,民饥。

  乾隆十年(1745),五月到七月不雨。

  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大旱。

  乾隆十五年(1750)夏,大旱,早禾多死。

  乾隆十六年(1751),五月开始旱,至七月二十四日才下雨。

  乾隆十七年(1752),旱。

  嘉庆七年(1802)七月至十月,不雨。

  嘉庆二十五年(1820)春,建宜区旱;夏秋两季,恩德区旱更甚,田禾枯萎殆尽,民仅以养麦充饥。

  道光七年(1827),恩德区大旱,收获全无。

  咸丰二年(1852),夏早。

  咸丰七年(1857)夏、秋,大旱,是冬民饥。

  咸丰十一年(1861),恩德区大旱。收成仅十之二三。

  同治六年(1867),外建乡旱。

  光绪十年(1884),升平区叠、龙绕村一带大旱。自三月旱,至九月始雨。禾稻失种,草木多枯;冬,民众饥馑。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旱,民饥。

  

  中华民国

  民国21(1932)6月,升平区旱。

  民国22510日后,连续大旱4个月,江河断流,十井九涸,禾稼无收,杂粮失种。

  民国23年,大旱,民饥。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