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源地考。
桂剧的发源地到底应属何地,目前尚无史料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桂剧的产生“源于北而流于南”,也就是讲,桂剧首先是在桂北形成并逐渐向南流传的。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认为:“桂剧的底子是徽班戏,以后又与祁阳戏结合成了现在的形式,无论从声腔、剧目、表演等方面讲,都是可信的……”(见所著《百花齐放中的桂剧》一文)。在现代,县红洲剧团的蒋金柏夫妇经常受湖南新宁、东安等祁剧团的邀请,与祁剧艺人同台演出。68岁的全州桂剧界老艺人唐义武先生称:“桂剧与祁剧不管是剧目、唱腔、服装、化装等方面,都有70%以上相似,目前还同台演出,特别是传统剧目几乎没多大差别”。如果目前还是这样,那么根据欧阳先辈“桂剧从祁剧演化而来”就可以肯定地推断:全州就是祁剧演化成桂剧的始源地。也就是说,全州正是桂剧的发源地。因为:
1、全州地处广西最北,除了在地域上与湘祁紧邻外(七面邻湘三面邻桂),陆路水路都与湖南一脉相连,是湖南进入广西最便利的通道。
2、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近2000年历史中,全州隶属湖南所辖民俗风情、生活习俗、文化认同均与湘南地区的永州、祁阳毫无差异。
3、据全州老县誌及有关史载,早在宋代时,全州湘山寺庙会期间(一年三届,第一届从二月初八寿佛圆寂日到十九日观音诞生日12天;第二届从六月十六到观音出家之十九日共4天,第三届为九月九日至十九日观音大士升天日共12天,全年庙会28天),桂北湘南民众(特别是湘南民众)每凡庙会都有数万甚至10余万香客云集该寺,每届庙会都有6—8个戏班演戏(县城从宋代起就有大型古戏台7个,可容观众万余人,寺内有临时戏台3个,可容观众数千人)。数万香客云集全州,来来往往旅游休闲即上香又看戏,戏当然是本地人看得懂、喜欢看的本地戏,本地戏主要应该刘祁戏;或许那时就已经有了祁戏与本地戏相融合的地方戏——即萌芽阶段的原始桂剧了(我们仅且将它称为老桂剧或新祁剧)。
4、史载在清朝中叶,全州民间的戏台有上百个,其中最著名的并且有一定建筑规模,有史逐一记名的就达20个,未统计入史册的当然更多。如建于清末的绍水下宅村祠堂戏台,不但造型奇壮,且气势宏大,可纳观众千余人,该戏台虽未记入县志,但其规模令人咋舌。从近年非物质文化普查得知,但凡全州大村(600人以上大姓村),在过去基本上村村都有戏台,有祠堂戏台,有土戏台。经初步调查,全州600人以上大村共有250多个,按60%村有戏台计则有150处戏台之多。据全州《陶氏族谱》记,宋末元初时陶氏的两个村(葛岗、港底),共有3个戏台,两个在祠堂内,一个在村头的大树脚下,均是用土石砌垒而成,这些戏台是干什么的,当然是演戏给群众看的,当时的戏班当然也不会全是外地戏班!那么,当地群众看的懂并又喜欢的戏会是什么戏呢,不言而喻——不是祁戏就是桂戏了(那时还没有彩调);全州人历来喜欢半戏半调,半戏,不是老桂剧就是新祁剧。新祁剧当然也就是老桂剧,桂剧源于全州,其考可信?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