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桂剧发源地——全州
2010-12-22   发表:

      (四)发展变革期(1941—1970年)

        此前,桂剧艺术的主要剧目是移植传统戏,除主题永恒的爱情戏外,大多是扬善惩恶的历史剧。清末年间,灌阳唐景嵩专为桂剧编写了40余曲剧目,编为《看棋亭杂剧》一书。抗日战争后期,日寇侵占大半个中国,全国的艺术精英云集桂林;1944年在田汉、欧阳予倩、焦菊隐等艺术大师的发起下,在桂林开办了“西南剧展”,极大地促进了桂剧艺术的发展和改革,使桂剧艺术由纯艺术向“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转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期间田汉两次从桂林赴全州,指导全州的抗日救亡运动,还专门询问了全州桂剧的演出和发展情况,并调查采访了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驻军在全州三年多的时间里爱看桂剧并着装上台参加演出的细节。更加让人难忘的是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938年1944年曾两次赴桂,以提高桂剧艺术水平为己任;积极培养桂剧人才,建立戏校,成立实验剧团,筹建剧场,实行导演制,并亲自编写剧本,组织排演新戏,改进音乐、化妆,舞美等,对桂剧的发展和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欧阳大师整理的桂剧传统戏有:《玉堂春》、《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等;创作改编的传统剧目有《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黛玉葬花》、《人面桃花》、《渔夫恨》;还有现代戏《搜庙反正》、《胜利年》等。更重要的是:使桂剧团通过西南剧展而推向了全国,并列为中国十大剧种行列。

      欧阳前辈为桂剧艺术输入了新的生命,实践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 “两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要求;实现了桂剧艺术革命性的历史突破。

      此后,桂剧艺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空前高涨,他们积极利用桂剧艺术的舞台宣传抗日,并与日军及日伪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广西解放后,桂剧作为翻身做主后桂北人民的重要精神食粮,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1951年,广西,桂林相继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接着又成立了全州、兴安、平乐、恭城四个剧团,配合土改宣传,演出《白毛女》、《九件衣》、《血泪仇》等剧目。1954年8月、11月又分别在南宁召开了和开办了广西第一届文代会和第二期戏剧干部培训班,全州闫玉亮、平乐李一平等相继出席会议和参加了培训。1955年对剧团进行登记整顿后,桂林的专业剧团有全州、平乐、荔浦、恭城、兴安五个团。1960年全区举行《刘三姐》大会演,桂北五剧团联手将该剧改编为桂剧演出。1962年7月全州、恭城、荔浦、兴安四个团由地方国营改为集体所有制民营公助剧团(平乐63年改)。1963年在荔浦举办全地区五个专业剧团小科班汇演。期间桂北十县均有民间戏班频繁活动于乡间山寨,直到文化革命,对“才子佳人”的传统戏实行封禁,至1969年底止、桂北五个剧团均被撤消,有的改为文艺宣传队,有的解散了。桂剧被打入“冷宫”。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