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六卷 教育
第一节 发展情况
2011-02-03 17:47:07   发表:

民国元年(1912),县人廖竞天倡议并经县议事会通过,在清湘书院遗址,创办全县县立初级中学堂。到民国2年,共招生两班。但省教育司认为全县无高小毕业班,暂不宜办中学,奉令停办。民国8年8月再办,定名为“全县县立初级中等学堂”,校址在今政府大院。以唐湘门所捐学租及屠捐为经费, 招生两班,学生共70人,学制4年。民国10年,时局动乱,因学校驻军而停课。 民国11年下期复课,改学制为3年。民国25年,广西省政府以此校会考第一,改为省立并扩建校舍称广西省立全州初级中学校,简称省中。民国27年秋,创建全县县立国民中学。将华侨胡文虎所捐房屋为临时校舍。以培养基层行政干部及小学教师为主要目的, 学制为“二、三”制,分前期班与后期班,全县只办了前期班,招生2班90人。同年因避日军空袭,迁金山寺。省中迁秦家塘。
民国28年秋,驻全县陆军第五军,在原文庙遗址办第五军军人子弟学校。附设初中1班,及民众中学部3班。 同年秋省中因秦家塘偏僻,在城郊董家底兴建校舍。民国30年春,国中因金山寺僻远,迁至离城仅7公里的枧头,并兼办普通初中1班。同年龙水村蒋志生等创办私立宏达中学。将旧林寺改建为校舍,以蒋氏先祖宏达祭田及其后裔所捐学田530亩(年收租约600担)为经费,次年开学,招生2班。民国31年,陆军第五军军人子弟学校分一为三(幼稚园、小学、中学) 。中学部独立,定校名为“私立大同中学”(后又更名为“中正中学”),兼收军属以外的学生。招3个初中班,高中普通班与机械班各1班,成为县内第一所完全中学。同年宏达中学两层楼房建成, 增招学生2班。大同中学停招高中班,机械班由安澜纪念学校接管。民国32年秋,省中董家底校舍竣工,从秦家塘迁入。民国33年大同中学恢复高中部。夏,第五军转移贵阳,军人子弟学校随迁,全县籍学生失学。同年日军入侵全县,省中疏散到山川,国中迁东山,宏达中学停办。民国34年秋,抗战胜利。省中因董家底校舍毁于战火,迁龙岩洞第五军兵工厂旧址复课,宏达中学也复课,全县县立国民中学(以下简称“国中”)由东山迁回枧头。这年冬天,省令各地国中停办,全县国中改为普通中学称“全县县立初级中学”。国中自创立至停办,共招12个班。民国35年省中重建董家底校舍,次年从龙岩洞迁回民国38年2月. 全县县立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县中”) 由枧头迁回县城,以柴候祠及江西会馆作校舍。同年省令县中省中合并,校址在董家底。民国时期办校最多的年份是民国31年。这一年全县有完中1所, 初中3所,高中2班,初中19班。高中在校学生80人,初中在校学生760人。到民国38年(1949)因社会动荡,物价高涨,经费支绌,减至初中两所7个班,在校生270人,教职员工25人。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