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起,农业学大寨,大力开展造田造地,把村前村后的部分熟地变成了层层梯田,扩大了耕种面积,为发展种植粮食提供了条件。但由于学大寨盲目追求“以粮为纲”,随意扩大耕地面积,只看到眼前利益,面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不珍惜开发利用,乱砍滥伐,毁林垦荒。特别是把中国人民解放军0523部队帮助飞播的山山岭岭、绿荫覆盖已经成林的马尾松,也焚毁于炉灶之中。奔的是“农业学大寨,摘掉统销帽”,行的是“火烧苞谷”、“火烧荞麦”、“火烧粟子”的原始耕作窠臼,终造成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旱灾连年肆虐,劳动生产值低,一个劳动日只值八分钱。许多农户长期陷于“吃粮靠统销,用钱靠救济”的境地中,过着“山河面貌依旧,群众生活依旧”的艰难日子。
三、 改革开放以来旱地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九八0——一九八一年,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也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田地下户,联产承包,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瑶民们赶上了百年难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被贫愚困扰了千万年的瑶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革除陋习,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兴农、科技致富的新风尚。不少农户大面积搞开发性种植,种植红瓜子、大西瓜、五月黄、生姜、淮山、百合、东山云雾茶及新品种红辣椒等经济作物。同时,还种植了许多名贵药材:有杜仲、厚朴、黄柏等。新品种大面积推广,淘汰了传统的生长期过长、产量又低的品种。瑶民走上种养致富路。特别是一九九六年春天,东山瑶族乡党委和政府,从外地引进适合高寒山区自然条件种植的“红宝石”西红柿,扶持农民种植,热心于开发性种植的村干和村民,凭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精神,借助科技报刊上有关西红柿种植管理知识作指导,结合山区特点进行摸索,终获成功,种植得最好的是黄龙村委。
黄龙是革命老区,一九三三年孟春,盘天宝领导东山瑶民起义,就在今黄龙的弄岩中村,宣誓爆发的。一九四八年桂北游击队又在小塘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全村共有14自然村,627户,人口2467人,为石山区。全村地形复杂奇特,土地贫瘠,气候寒冷干燥。当年鏖战地,而今创奇迹。瑶民们高举先辈们的旗帜,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在这块渗透着血与火的故土上,首创出东山“红宝石”反季节西红柿的产量、果质居全乡之冠的业绩。其特点:果形圆实,均称丰腴,色泽娇艳,光滑有弹性,抛掷不烂,汁足香甜,倍受香港,深圳的客商青睐。一九九七年全村委种西红柿约645亩,亩产最高达2500公斤。收购高峰期价格达3元/公斤,最低价格0.8元/公斤。是年,此项纯收入达万元的有20户,其中双龙村有一户达2万元。该年许多农户种西红柿跨入3万元户的行列。昔日默默无闻,被贫穷困扰着的小山村,蓦地变成了盛产西红柿的热土,特别是小塘、弄岩的上村、中村、下村、双龙、梅木等自然村。
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九七年,东山乡十六个村委普遍种植西红柿,种植面积达3400亩,其中产量最高,亩产为2500公斤。一九九八年,全乡种植扩大到4500亩,其中亩产最高达3000公斤,价格最高达3.6元/公斤,价格最低也有0.8元/公斤,纯收入达万元全乡有30户,两万元的有三户,六万元的一户。东山反季节西红柿脱颖而出,驰名遐迩,畅销到广州、珠海、深圳,跨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跻身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行列。东山瑶民告别了“吃粮靠统销,用钱靠救济”的历史,反季节西红柿种植,为瑶民们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起了启蒙和向导的作用,为贫穷的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多年来,东山瑶乡利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坚持反季节西红柿种植,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当然这仅为一例,这些年来,在东山这片黄土地上,经济作物种植涌现了许多传奇的盛事和喜讯,其产品、产量、产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如一九九九年,在上海国际食品博览会上,东山瑶族云雾茶,被评为荣誉金奖。经济作物的科学种植,使旱地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瑶族人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从万众高歌《东方红》,到满怀豪情地传颂《春天的故事》,到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瑶族人民在这片洪荒古老的黄土地上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到奔小康,我们遇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回眸历史,引以自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将信心百倍,继续发奋努力,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迎接“新的第二个、第三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