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后,春荞麦成熟了,这是缓解青黄不接之际的唯一早熟粮食作物。割完荞麦,就要火速间苗。经过精心筛选留下的各种苗儿,稀密均匀适度,和谐共生共荣,就进行第一遍锄草。盛夏,朝阳似火,大家要顶着烈日锄苞谷草。家家户户都带一小木桶或一葫芦糟酒,挂在地边的油桐树下,随时解渴。等到第二遍锄草时,就不用糟酒了,因这时黄瓜滚地了,任你挑吃。七月中旬,豆角、毛豆、南瓜都登场了,正好给抢收稻谷的大忙时节,送上了新鲜“佳肴”。八月初,高粱、江饭豆涨红了脸,赶上了中秋佳节,酿美酒、包粽粑给瑶山千家万户大团圆增添了喜色。九月底、十月中,大豆、白苞谷罢稿作总结,由村员们决定于某日,一大早鸣锣为信号,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抢收自家的苞谷,一两天内全部扫光,然后,地垌里才开始准许放牲口。
东山腹地瑶族赖以生存的熟地:集多种作物混种,综合利用土地,多方位地受季节制约和影响,互相调节丰歉,次第成熟收获,互不干扰。虽然是“望天施舍”,但在正常年景,勤劳之家,一亩熟地可收150—200公斤苞谷粒,50—60公斤荞麦,高粱、大豆、饭豆各约30公斤。一般的人家都有二三亩熟地。
这类地,年复一年循环耕种,一年里如果不施足春秋两遍厩肥,就会造成歉收。因此,为了保证丰收,在夏秋季,家家户户要赶着蓄藏大量的绿草预备垫栏用,大户人家还要预备四五担干草,收回来堆在村旁屋后,连成一个一个的草垛。一则给牲口作饲料,一则给牲口保暖过冬,同时也可生产出大量的厩肥,好保证来年的丰收。有的人家非常重视轮作制,把地分成两部分。秋收后,一部分地种麦子或菜青【绿肥】,作翌年秧田的底肥;一部分休闲,石冲、跶犁深耕后,经霜降、冰冻,越冬保墒,力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山地、距离村庄数里远的荒山野岭上开垦出的生荒地。这类地自由选择占领,无固定业主,谁种谁收。富有生产经验的人家,十分注重选择。最好的是老山地(多年未开垦利用的),其次是背阴向阳的槽地、坡地。这类地,开垦一两年内,旱涝都能保丰收。勤劳发奋之家,每年都要开二三亩,大面积的垦荒是冬季农闲时。一个几十户、百多户的村庄,人们自由组合,互相换工跶地,在自己家里吃饭,午饭也是自备,用饭包篓子带到山上工地吃。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后天都帮他,共同协作。青年男女喜欢合群结伴。有的人家,一天内有十多二十多人来换工跶地。漫山遍野荆棘丛生的荒地,就在人们的合作中开垦出来了。翌年二、三月里整好地,撒播白苞谷,套种高粱和长饭豆。这种苞谷生长期长,特别耐寒耐旱,产量高。五月锄第一遍草,六、七月锄第二遍草,九月底收。一般只种三年,最后一年单种粟或?,用尽天然肥就丢荒。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