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石涛在全州的一段苦瓜缘
2011-04-17   发表:

       又到了炎炎夏季,作为季节性时蔬的苦瓜,如往年一样登上了消暑佳品的舞台。全州有一道名菜叫苦瓜丸子。据说,这道菜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苦瓜和尚石涛有着一段渊源呢。

       石涛,原籍广西桂林,广西全州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的第十世孙。原名朱若极,小字阿长, 剃发为僧后,法名元济(原济、超济、道济),字石涛,自称苦瓜和尚,又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清湘老人、靖江后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在他的众多别号中,苦瓜和尚的名号在全州最家喻户晓,据说就是因为这个名号与他在全州结下的一段苦瓜缘之故。

       公元1644年,石涛三岁,明朝灭亡,父亲朱守谦被唐王朱聿键捉杀,国破家亡,石涛被宦官何涛背着逃至全州的湘山寺内避难。

       小石涛刚到全州,因为沿途连天的奔波,再加上当时正值仲夏,暑气尤盛,小石涛突然病倒了,高烧不退,肚子鼓胀,水米不进,何涛抱着奄奄一息的小石涛禁不住嚎啕大哭,绝望的哭声惊动了一位来寺中烧香的老妇人。老妇人看了看小石涛,对何涛说“无碍,请随我来。”何涛跟着老妇人来到她家中,是一处环境静幽的农家小院,小小的天井里搭着一个小瓜棚,两株枝叶繁茂的苦瓜爬满了瓜棚架,下面吊着几根翠润碧绿的苦瓜。老妇人摘下两根苦瓜,剖开、去瓤、切片,放入净碗中捣碎成汁,只见那汁晶莹剔透,透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可怜的孩子,他是暑气闹的,你把这苦瓜汁给他喝下去,便没事了。”何涛谢了老妇人,捧着苦瓜汁回到寺里,一小汤匙一小汤匙地喂石涛喝下,一碗苦瓜汁刚喝了一半,就听到小石涛的肚子里咕咕咕咕叫开了,一会儿,晕晕乎乎的小石涛说要大便,何涛抱着他去上茅厕。半个时辰后,令何涛喜出望外的是从茅厕里走出来的小石涛竟然神清气爽了。经过几天的调养,小石涛又恢复了先前活蹦乱跳的样子。

       几天后,何涛带着病好后的石涛来到那老妇人住的农家小院,答谢救命之恩,老大娘做了一桌的农家菜招待他们,小石涛吃得津津有味,尤其偏爱那一盘晶莹剔透的素炒苦瓜。老大娘见了说:“这孩子跟苦瓜有缘!佛说人生在世犹如苦海,甚至人脸都写着一个字,头发眉毛是草字头,眼鼻合起来是一个十字,嘴是一张口。诚佛之人必是吃苦之人,将来这孩子定有苦瓜之德,舍己渡人之能。”何涛听后沉思良久,叹了一声:“缘也!命也!”

      五岁那年,石涛在湘山寺剃度出家,取法名元济。

       石涛自幼聪颖,六岁时就嗜读古书,喜好书画,剃度后,每天诵经念佛,余下的时间读书画画,他最愉快的是同何涛一起到佛殿后面的山地里去伺候他从小喜食的苦瓜。播种,浇水,搭棚,掐芽,捉虫,传花,摘果。湘山上山风幽兰,鸟鸣虫吟;云开云合,雾来雾散……其间氤氲之气浸润出他艺术的灵动与张力,晨钟暮鼓造就了他思想的自由与空灵。可以说,从无知的幼年、天真的童年、少年、到风度翩翩的青年,石涛在全州21年的为僧岁月,这为他后来成为中国画坛上的一枝奇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留给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大自然的熏陶,禅学的修养,佛理的顿悟与机锋成了他后来艺术创作上取之不尽的肥土厚壤,造就了他艺术造诣上眼空千古,“我自用我法”的创作风格。

       石涛嗜食苦瓜,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这份缘分,这种感情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人。如果说幼年的石涛喜食苦瓜是一种味觉上的独特,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石涛内心皇室血统的躁动,遗民情绪的酸楚,历史命运的捉弄和壮志难酬的尴尬,让他对山河破碎,家国情仇有了更深的体会,所以后来石涛的嗜食苦瓜,很多人认为这多少与他心境的矛盾和隐痛有关,“苦瓜和尚”成了石涛心境真实写照的别号。现在,人们从他的笔墨中仍能隐隐体味到那种淡淡的,与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与苦涩。我国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干、潘天寿等画坛巨子,无一不是从清代“四大画僧”之一,清代画界之牛耳的“苦瓜和尚”画作中吸取营养。假如没有苦瓜,现在的中国画,也许要有一些不同。

        据说,当时享有“楚南第一名刹”之美誉的全州湘山寺,香火旺盛,各地香客潮涌云集。苦瓜和尚喜食苦瓜在全州民间也流传成风,人们以苦瓜为主菜烹制出各式各样的菜肴。其中“苦瓜酿”在全州家喻户晓。“苦瓜酿”的做法,先将苦瓜截面切成圆筒状,把瓜瓤掏出,素以豆腐与紫苏捣碎充之,清炖即好。荤用调味好的肉松充之,用油煎至焦黄,再以文火炖之,这样的吃法,不仅去除了苦瓜的苦涩味,又留住了苦瓜那股特有的清香。全州人还为这道菜取了一个沾着喜气的名字叫 “苦瓜丸子”,后来这道菜便成了全州人逢年过节,款待贵客的上等佳肴了。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26岁离开全州,浪迹天涯,云游四方,纵览五湖秀美,搜遍五岳丘壑,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于是有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有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有了独树一帜 “我自用我法” 的画风。然而,“惯写平头树,时时易草堂。临流独兀坐,知意在清湘。”苦瓜和尚石涛对故土全州的情感就像每餐必食的苦瓜,在繁华落尽的空闲,在临流独坐的时候,他的魂灵总是“知意在清湘”,悄悄地溜回到清清的湘水河畔,独赏那份带着淡淡苦涩味的忧伤。老年取号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清湘遗人,以慰自己那一腔思 “清湘”、念故里的情怀。在何涛临老还乡时,石涛托他将两幅兰花图带回全州,并嘱咐要请最好的石匠将兰花图刻在湘山寺内,如今,“飞来石”上,那兰花迎风招展,碧叶欲拂行人,暗香隐透,一笔一画,天工巧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和热切似要从石壁逸出。据悉,石涛遗作中共有两幅石刻《兰花图》,一幅留在他魂牵梦萦的全州,另一幅在石涛老年定居的扬州。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