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九卷 乡镇企业
第一节 农业企业
2011-02-03 09:30:59   发表:


1985年, 才湾镇邓吉村委,在供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15个村民小组204户和一所小学,贷款100万元,创办千亩联营果场,种植蜜柑、柑58850株,是全县最大的果场。
1990年,全县有乡、村两级果场451个,从业人员1860人,产果6378吨,总收入486万元,占农业企业总收入的71.42%。
茶 叶 县内社、队企业茶场,试办于1974年。在此之前,全县无茶场,茶叶为野生毛茶,每年采茶季节,农民上山采摘,除自己饮用外,有小量茶叶上市。野生茶最多的为大西江镇,年产毛茶约100余担。
1974年以后,开始人工种植。县土产公司从广西灵山县引进良种“桂青茶”。1977年又从福建引进“福鼎茶”,从浙江省引进“鸠坑茶”。1980年以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约1240亩。在此期间,茶场均为新办,为育苗、抚育阶段。故产量不多,仅产茶129担。
1982年,是茶叶生产最盛时期。据统计,全县社、队两级茶场产茶1166担。在县土产公司和其他部门的扶持下,全县大部分社、队发展了一批骨干茶场。其中较大的有两河乡茶场、庙头仁街村办茶场、永岁乡茶场、龙水坦口茶场、东山瑶族乡上塘茶场、小禾坪茶场、清水茶场、枧塘乡土桥村办茶场等。其中庙头镇仁街村办茶场较好,该村从1978年开荒种茶,茶场面积208亩,当年春种茶苗180亩,总投资6.75万元,拥有制茶机械全套设备以及厂房等设施。固定资产1.7万元,群众投工折款2.3万元。1982年有职T33人,产茶90担,收入2.7万元,当年实现利润1.7万元,是全县办场时间短、经济效益较好的茶场。
1983年以后,由于茶叶价格偏低,影响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加之管理不善,缺乏技术,个别茶场毁坏,产量一直徘徊不前。据1976年统计,全县乡、村茶场共产茶1094担。到1990年茶叶产量减到1007担。
养殖业
县内社、队企业的养殖业,始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当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盲目提倡大办集体养猪(公社办万头猪场、大队办千头猪场、生产队办百头猪场)。由于办场形式不切实际和饲料供应困难,集体猪场相继解散。
“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人民公社集体化,养殖业主要以集体为主。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国家鼓励农民发展正当的家庭工副业。1977年,县内共有养殖企业30个,从业人员222人(不含联户、 个体) ,总收入13万元。1978年,养殖企业已发展到55个,从业人员287人, 总收入18.9万元。1979年后,养殖企业呈萎缩趋势。据统计1980年养殖企业13个,总收入10.22万元,企业比1978年减少42个,减少76.36%;总收入比1978年减少8.68万元,减少45.93%。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