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湘江支流繁多,有灌溉、鱼虾之利,亦有洪水淹冲之害。故自明代起,昔人即已筑堤防洪。然过去筑堤成效甚微,有据可查的古堤只有6处(其中文桥江1处,建江5处) 。一、文桥古堤,在文桥村文桥江两岸。上起围陂坝,下至伊陂坝,堤长2000米,料石筑砌,现残存无半。二,坐石塘古堤,位于万板桥村建江左岸,系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万板桥村民用木耙拉巨石筑成。其石大者重千余斤。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加高加固,现堤高1.7米,顶宽1.3米,长200米。1985年水毁50米,当年修复,该堤迄今完好。三、鸾堰塘古堤,位于大塘村建江右岸,堤长197米,建于清同治年间。民国36年(1947)县政府拨大米240担进行维修,解放后又三次大维修,古堤日益坚固。四、四所大埂子,位于四所村建江左岸,原是土堤,民国2年被洪水冲毁。当年四所村民用江石钉扣成石堤,长500米,高2.5米,顶宽2.4米。1985年洪水毁堤448米,冲走房屋19座。在驻桂53013部队支援下当年修复。五、鸾山脚古堤,位于大拱桥村建江左岸, 民国2年, 大拱桥村民用江石钉扣筑成石堤,长80米,顶宽1米。1985年全毁于洪水。六、小湾古堤,位于小湾村建江左岸,民国23年小湾村人蒋文学在鬼仔岩用木耙拉巨石筑堤200米, 保护小湾村,并在堤内造田40亩。1985年该堤全毁于洪水,堤基巨石残存,堤痕依稀可认。
解放后, 中共全州县委和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修建防洪工程, 到1990年底止,共筑堤长131公里,保护耕地6.09万亩,保护居民8.6万人(1980年人口数,下同)。国家共投资223.32万元,对洪水为害较大的建江、新富江、鲁塘江进行了全线治理,对湘江和其他河流采取各段因害设防。县内堤防,防洪标准为频率10%的洪水。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