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六卷 畜牧 渔业
第二节 良种繁殖
2011-02-02 22:02:12   发表:

解放后,对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本地品种择优选留,提纯复壮;二是引进外血缘良种公畜,进行杂交繁殖。

本地猪种提纯 1973年,县畜牧良种场对本地良种东山猪进行定向培育,提纯复壮。往后年均培育出纯种东山猪仔300~400头,除供县内饲养外,还支援区内各地养猪业的需要。1987年,县畜牧局在品改站兴建东山猪保种场一所,饲养东山母猪20头。1988至1989年,年均向社会提供种猪320头,肉猪苗480头。对东山猪的发源地——东山瑶族乡,严禁外血种公猪入境,以保证纯种繁殖。每年向县内外提供猪苗3万头左右。1990年提供猪苗29680头。
外地良种引进 1954年至1957年,先后引进盘克、约克和长白良种公猪,通过人工采精授精,与本地母猪(主要是东山猪)杂交。所产的后代,比母系品种日增重可提高28%~30%。饲料利用率可提高25.7%。 1956年,县农场饲养杂交猪测算,一年出栏,每头平均膘重176公斤。1958年,全县人工授精站已发展到19个,输精配种母猪2100头,受精率90.6%。但当时部分群众认为杂交猪肉油脂少,不鲜嫩。60年代末又引进了宁乡猪、韶山猪和陆川猪,皆属脂肉型品种。近年饲养量日趋下降。1970年至1980年之间,牲猪品改继续进行,年均人工授精配种母猪2700头, 产杂交猪2万余头。80年代以来,消费者对瘦猪肉的要求越来越高,县畜牧良种场和品改站,先后从广东和南宁金光农场引进瘦肉型品种杜洛克和汉普夏公、母猪。1985年采精配种2580多胎(次) ,产猪仔1.6万余头。这类杂交品种,综合了父母双系的优点, 不仅瘦肉率在45%左右,且出栏快,尤其杜洛克杂交猪增重更突出。1985年7月,县食品公司对四个杂交品种进行饲养对比试验,结果如下表。

杂交猪饲养增重对比情况表
表6~2

62.GIF

1986年至1990年,人工授精配种共9万胎(次) ,产杂交猪仔61.1万多头。其中1990年配种2.65万胎(次) ,产杂交猪苗20.09万头。现全县共养引进的外血缘良种公猪99头,包括长白、约克、杜洛克、汉普夏、迪卡等品种,另有母猪200余头。

本地种公牛选留 1964年12月,县农业局首次在庙头区宜湘河公社搞本地种公牛选留鉴定试点。评选出一级公牛4头(黄牛1头) ;二级11头(黄牛2头);合格的3头(黄牛1头)。当即列榜公布,发合格证,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其余劣种公牛,则动员阉割。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