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六卷 教育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2011-02-03 17:46:51   发表:


1950年, 政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1952年7月桂林专署在全县总工会开办“速成识字法” 试点班。有45人参加,经3个月学习,有38人达到了脱盲标准。10月下旬又办了3个班, 学员144人,每月学习2小时。采用《职工业余学习课本》,后转为民校。 1953年,提倡机关自办。开办城关、石塘、黄沙等处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习班9个,学员413人, 其中有工人、店员、干部及市民,配备专职教师3人,群众教师9人,按文化程度编班。1954年县直属机关开办干部文化补习高小班1班,学员28人。参加的有干部、通讯员、炊事员、 法警。第二期发展为两个班,55人。同年,县内共办18个班,学员432人。业余高小班2个, 学员60人。1955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发展的需要,中共全县县委提出:“培养干部,推进工作,争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乡干部中的文盲”的要求。因此,开办乡社干部文化短训班。 至1956年秋共办4期,扫除文盲347人,短训班每期学习3个半月,以《农民识字课本》为教材,采用速成识字法,到结业时一般能识1700个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简短的书信和报告。1956年上半年县内职工业余文化学习有了较大进展,县工会在各区共办起扫盲班、业余小学班、业余初中班,参加学习的共达1086人。其中参加扫盲班的较多,学员有775人, 占职工干部文盲半文盲总数的74.8%。这年下半年,擘专锡矿、铅矿厂、庙头贮木场、建筑工程队,均办起职工业余学校,参加学习的共达1286令。1958年各厂矿企业办起很多业余学校,名为“红专学校”。学习政治、文化和生产技术。1959等上半年,参加学习的职工1500人。效果较好的是县建筑安装公司,他们办起业余初中1班25人,业余高中1班45人,扫盲班4个,学员233人,总共6个班,学员共303人,占该单位应入学人数粤98.7%。他们以班级教学为主,小组学习为辅,师徒互教互学,包教包会。并采取“见物识字”拦路识字”的做法,效果较好。同年11月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他们公司的经验。1959年至
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职工业余教育停顿。1978年初,职工业余学校恢复。开设机械、电工、化工、英语班。9月全县有159人结业。1982年,成立全州县职工业余教育办公室,配备干部3人。对3310名青年干部职工进行了一次初中课程文化考试,及格的仅103人。为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各单位次第开设青年职工业余学习班,聘请退休和在职教师任教,利用晚上进行文化补课。 截至1984年元月,全州县职工教育办公室,组织了9次初中文化考试,参加人数为3933人,其中有2546人获得合格证书,合格率为64.73%。另有500人参加高中文化补课考试,其中145人获得桂林地区发给的毕业证明书。
解放41年来,通过业余文化教育,共扫除职工文盲2511人;通过业余培训达到高小肄业程度的2709人,达到初中毕业程度的3941人,达到高中肄业程度的1921人。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