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六卷 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2011-02-03 17:46:55   发表:


民国初年,全县有少数平民夜校,由小学兼理。参加学习的除城区外,多为农村文盲。较早的有内建乡青龙山平民夜校。民国16年(1927),县署通令各小学:“不论经费如何困难,均应设平民夜校一班, 学《平民千字课本》及珠算,各校遵令照办”。民国21年5月,县内设民众教育馆掌理其事, 办起民众夜校34处,民众阅报处1处。次年又设民众问字及代笔处16处。民众教育工作人员共24人。民国24年为执行国民基础教育计划,小学又兼办民众夜校。男生夜晚学,女生中午学。课本由省统一,有文化、农事、军事等内容。
解放后,广大农民翻了身,有学习文化的强烈愿望。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文教科具体负责。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投入,农民协会组织领导,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简称扫盲)。
1951年入冬学的达50085人,入民校的37283人,入扫盲班的1072人。冬学与民校以识字为主并教算术和珠算。
1952年冬,县内组织识字运动委员会。以97名扫盲教师为骨干,以注音字母为“拐杖”开展速成识字法。 终因未能准确掌握标准发音和拼音方法及其他原因, 未取得预期效果。1953年识字委员会改为扫盲运动委员会。由县长、宣传部长兼任正副主任,配备专职教师32人, 培训群众教师465人,整顿扫盲工作,使之稳步前进。1954年扫盲以青壮年为主,强调自觉自愿。冬学按文化程度编班并实行包教包学等办法再度掀起学习热潮。农村成年人受到教育的,1955年达22575人,次年达99862人。1958年“大跃进”中,农村掀起突击扫盲热潮,以小学教师为骨干, 全县青少年中的文盲,半文盲有61841人参加学习,由于时间只有十天半月,未能巩固。1961年至1962年,扫盲处于停顿状态。1963年重点恢复,至“文革”初期又告停顿。1968年以后,普遍开办政治夜校,以《毛主席语录》为课本,讲政治为主,结合识字。
1978年全州县再度成立扫盲领导小组。 据调查青、壮、少年文盲半文盲尚有63616人,占青、少、壮年总人数的23.8%。据此,扫盲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计划与措施。首先以枧塘为试点,实行“两管三包”办法。即“日校管夜校,一长管两校;学校包大队,教师包生产队, 小学高年级包个人”,当年在全县推广,参加人数13556人。后经验收脱盲者6747人。其中枧塘、全州镇成为地区首批脱盲公社(镇) 。(按照1953年政务院规定,农民认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收据便条,即达到脱盲标准) 。1979年后,进一步加强领导, 从1979年到1988年通过扫盲班,共扫除文盲29928人。198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新的脱盲标准,农民个人脱盲标准是能识1500个汉字,能够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能够记简单的帐目,能够写简单的应用文;农村集体脱盲标准是十五周岁至四十周岁的非文盲人口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全州县扫盲工作遵此办理。1989年到1990年两年又扫除文盲9072人。从而使全州县农村文盲人数降到占全县青壮年人数的2.49%,比1978年减少了21.3个百分点。
近年来,为适应科技兴农的需要,在农民教育方面,除了扫盲,还进行行业科技的培训。从1981年起, 县内个别行政村,开始兴办农科班,那时只办3个班。到1985年,乡镇又办起了成人文化科技中心校。到1990年农科班已发展到260个,当年参加学习的34351人次,乡镇文化科技中心校已发展达到19所,当年参加学习的27086人次。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