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五卷 文化
第一节 故事歌谣
2011-02-03 17:47:46   发表:

清代至民国时期,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歌谣,均属口头文学,从未笔之于书。1986年在县文化局的主持下,成立了编纂全州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集成) 领导小组, 对县内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进行了挖掘、 抢救和整理。并于1986~1987年,先后编印出《全州县故事集》、《全州县歌谣集》和《全州县谚语集》,有效地保存了县内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下录故事、山歌,有的采于上述“三套集成”,有的采于旧志和野史。
故 事
蓑衣渡的命名
提起蓑衣渡,人们就会联想起这是太平天国的天兵大战清军的战场。很久以前,这里不叫蓑衣渡,一无村店,二无渡口,一条浩浩湘江,隔断了东、西两岸居民的来往。
有一年,一个寡妇带了个儿子划着一只船来此捕鱼,母子俩就在江边一个岩洞里住了下来。寡妇心地善良,她看到两岸人交往阻隔,心里很难过,一有空便叫儿子撑船渡人,行个方便。
一传十,十传百,两岸居民见这里有船可渡,人来人往,日见稠密。母亲见过渡的人多起来,就干脆叫儿子专门摆渡行善,不取分文。
为了糊口,母亲在岩洞边摆设一个小摊,专门缝制蓑衣出售。来往行人,见她心灵手巧,缝制的蓑衣,线路紧密,又轻巧耐用,便争相购买和预订。善良的寡妇,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就在当地招收一批徒弟,逐个传授技术,边学边做,生意愈做愈兴旺,于是在湘江东岸上,便出现了一条小小的蓑衣街。母亲为赶制蓑衣终日勤劳。儿子也不管风里雨里,只要有人喊渡,便不声不响地把船撑过去。
这事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派了一位神仙去超度母、子脱凡入仙。母、子知道后非常高兴,但又想到两岸居民生活清苦,他们决定在成仙之前,还要为乡亲做一桩好事。于是连日连夜赶制了很多蓑衣,分送给两岸乡亲。终于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母、子二人各倒披着一件蓑衣,平地飞升而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母、子俩的德行,把他们住过的岩洞命名为蓑衣洞,把他们开辟的渡口命名为蓑衣渡。年深月久,此地因水土肥沃而成了人们的聚落,被命名为蓑衣渡村。
蒋阁老促修广济桥
绍水镇西南的白沙桥,古名广济桥。桥跨白沙河,在明代,它是湘桂驿道上必经的重要桥梁。
传说此桥最早建于宋代,后被洪水冲垮,历经元代,屡修屡圮。到了明代,这座破桥是年年捐钱年年修,年年修桥不见桥,要问原因,且听老百姓的顺口溜:“广济桥、广济桥,捐钱不为民造福,专为官府填腰包!。”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