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殿的台基最高,也最阔,殿内为三合泥墁地,现在房屋的屋檐下还剩有一排小柱础。该殿为砖木瓦结构,中间全是立柱,没有隔墙。在寺为学校所有后,改成男生宿舍,后又修成教室,墙壁里还砌进了很多碑的断面,现仍然可见,且铭文字迹大多清晰,可惜只是断文,失去了完整性。
从民国至此,寺庙建筑已基本消失殆尽,现在所剩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了。本来历经风雨战火的洗礼仍岿然不动的中殿,也消失在当今人们强烈的欲望里。信仰被摧毁之后,神灵纷纷走下神龛,取而代之的,是深不可测的欲望。信仰体系急需重建,这就是中国当下的民间。金山寺长叹一声,在历史的阴影里侧过身去。
从辉煌到落寞
金山寺始建于明末,最繁盛的是清初,康熙至嘉庆年间应该是它的鼎盛时期。清朝建国一开始,就出现了几位好佛的皇帝。顺治好参禅,康熙也视佛门为风雅之地,外出喜欢游名山,住名刹,并赋诗题字,佛教继明之后仍旧繁荣昌盛。据统计,清初大小寺院有八万余座,僧尼有十几万;清末,寺院几乎遍布全国各村镇。全州县城乡寺院庵观就有88座。仅龙水乡,昔时就有寺观达30余座。而金山寺是众多寺庙中建寺较早的一座,寺院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自清初到乾隆年间,就有五通以上的碑刻上带有“恩、荣”两字。“恩赐”就是帝王的赏赐。丢弃在厕所边断为两截的“恩免功德碑文”碑刻,为刘公恩赐碑,碑文勒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中的“我开国世祖,当今皇上,皆深敬三宝旌崇道德,御赐宝钞建寺安僧,均免杂役,皇恩浩荡”,“皇上官府恩德毋得嫉妒”两句,就很能说明当时金山寺受到朝廷的重视程度,和它的规格之高。现立于碑亭的“恩赐禁碑”碑刻,碑文勒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其中的“该金山业林于大清初年僧大心自悦师徒齿积钵资建立创置田地山场等业,谨守清规,前任尚、刘、徐三公均免杂项差务,颁发告示碑文禁革勒索诸弊俗,静僧安林”,透露出了在此之前还有三通恩赐禁碑的信息。有一通碑刻立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发现左上角留有一个“皇”字。由此可见足有五通体现“皇恩浩荡”的碑刻。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碑刻,该寺特意建造了一座碑亭。朝廷的重视和保护,民众的追随与信奉,香火自然旺盛。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