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自带干粮
全州县委、县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重视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奉世江亲自负责抓此项工作,多次打电话到文化局指导工作开展方法,过问工作进展情况。文化局局长刘俊春在县财政紧张专项金费不能及时拨到位的情况下,果断下令先开展工作,急于开支的部分经费局里先垫付。有人提出没有下乡补贴伙食费怎么解决的问题,局长脱口而出:自行解决,没钱买饭吃带着干粮下去也得干。
普查工作于7月3号启动。办公室直接设在局里,分管副局长张丙申和群文股股长陶启兄负责抓工作落实,办公人员除了局本部的部分人员,其他人员都是从文化馆等二层机构抽调上来的副职领导、业务骨干和社会上热心于文化事业的有关专家。人员按个人特长分工合作,三人或五人一组,主要深入文桥、东山、咸水、绍水等十余个重点乡镇,收集民间文学、民间习俗、表演艺术类、婚丧礼仪、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整理民歌、戏曲等表演类文化遗产的濒危情况。
文物多多,传说多多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遗留下大量珍贵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古民居(村落)。它们是全州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文明的遗珍。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全州县的古遗址和古墓葬23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 136处。公布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5处,市、县级重点保护文物30处。
文物分布在全县不同的乡镇,普查人员所到之处,几乎都有古文物的存在。这些古文物是物质文化,但它们却与口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为大凡有文物这种物质文化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神话和传说的存在,可谓处处文物处处有传说有故事。普查组在永岁石岗头村搜集燕窝楼中碑刻内容时,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燕窝楼的有关传说震撼了每一位站在它脚下的文化人。此楼是广西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木质牌楼,位于永岁乡石岗头村,距全州县15公里,据说,公元1495年,蒋建德始筹建逝卒未成,其子蒋淦迨公元1511年中进士,后担任工部诗郎。皇帝赐封他亲自设计主持蒋祠楼修建而成,它历经沧桑风雨,现已有480余年历史。全楼总面积为142.4平方米,采用明代独特的飞檐单翘单卯榫构筑,共324个纪弓字斗拱卯榫,无一钉梢,环环相扣,衔接而成,形如燕窝,故名燕窝楼。祠内留有明、清、民国时代募捐维修碑和木刻长联10余件。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