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是古地名,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称:“零陵是我国夏以前出现的34处重要古地名之一。”《史记·五帝本记》记载了它的来源,“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然而,此证明宅的古地名的来源,零陵作为县、郡之名,它最早的治所在哪里?笔者试做以下探讨。
众所周知,现湖南省永州市1998年前为零陵地区,当时其下辖的两个县级市,即永州市和冷水滩市,合修了一本《零陵县志》,新编《零陵县志》其大事记的第一页第一条写到: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零陵县,县治设于今全州县城西南39公里处。1998年出版的《全州县志》除上述记载外,还增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桂阳、长沙二郡置零陵郡(治所在零陵县内)。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移零陵郡治到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内)。这些条目史料,与1979年所编的《辞海》一书有关条目相符。然而,古代的县治,治所并不是很大,它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呢?2002年出版的《兴安县志》称在界首镇附近。2003年,笔者为拍《全州历史文化画册》一书,特到实地进行了考察,认为古零陵最早的县、郡治所应在现全州县凤凰乡和平村委的建安司自然村村后,理由如下:
古陵零陵县治所应有利于秦始皇征服岭南的粮集散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改封分制为郡县制,并把目光放到了岭南的百越之地。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征服岭南,粮草的运输是首要问题,从中原到岭南,有一条黄金水道,即湘江。湘江,这条在常人眼中与湖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河流,它却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海洋山的近峰岭,但在与西波江汇合前(即现兴安县分水塘处)该段不能通航,界首镇虽能通航,但江面宽不过80米,而作为县、郡治所它所面临的湘江,江面必须宽阔,建安司虽与界首相距不远,但其间有发源于咸水镇的鲁塘江与湘江汇合,在建安司湘江江面加宽至180米,并一直延至下游300米处的凤凰嘴湘江与建江汇合处,水流平稳,宜于大船的停靠(现仍有古码头遗址),且北靠柳山。是古零陵县、郡治的理想之地。
而建武年间零陵郡治从此地移至泉陵,也应与泉陵江面更加宽阔,有益于粮草的集散有关。
秦汉古墓群应是古零陵县治所在地的历史见证
秦始皇置零陵县后,公元前219年,命大将尉屠睢统率50万大军,五路进攻岭南,据广西、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记载,秦军这次战争所动用的部队,还是以以前消灭楚国的部队为主,但为了适应南方作战,秦军的部队有不少原楚国的部队,因而他的主力部队,应是从楚国的两湖入洞庭,溯湘江而上进攻岭南,但到零陵县后,由于交通受阻,秦军与西瓯部队(属百越的一支,按地里位置应是现在的广西的部队)发生激战,这就是史书所说的秦瓯之战。据《中国历代战争史》记载,西瓯人全民皆兵,坚壁清野,并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不断对秦军进行偷袭,而秦军地形不熟,粮草运输困难,大军步步艰难,节节受挫,损兵折将,虽在一次战斗中打死了西瓯军主将泽呈宋(音译),但西瓯军在新首领桀骏的带领下,向秦军频频发起反攻,秦军大败,“伏尸流血十万”,主将尉屠睢也在与西瓯军的一次战斗中阵亡。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后,秦始皇令任嚣、赵佗统帅20万大军利用灵渠运输的有利条件,发动第二次大规模进军,终于取得了岭南战争的胜利。至汉代,此地还发生过多次汉武帝征岭南的战事,据专家考证,建安司附近的左家坪、梅子坳等古墓群,均为秦汉中原军队在此战死的将士。它们是古零陵县、郡治所在地的历史见证。
建安司村后的田垌有古城墙遗址
建安司村后的田垌,有古城墙遗址,该遗址距湘江南岸233米,呈正方形,分内外城,内城南段长127米,北段长130米,东段长124.5米,西段长120,残存城墙高2~4米,西北角最高点5米,残存城墙基脚长19米,东面紧靠柳山一带的左家坪古墓群,占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与古洮阳县城遗址(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相似。
综上所述,最早的古零陵县郡治所在地,应在凤凰乡和平村委建安司自然村村后。当然还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论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