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工 1970年10月17日,桂林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以革字(70) 325号文批准兴建。同时成立磨盘水利工程指挥部,在全县范围内(东山、白宝两公社除外)调集民工施工,日出工人数最多达1.2万人。 民工每完成一个标准工付给伙食0.1元 (后改为0.3元) 及大米指标0.25公斤。1973年以后由受益区民工施工,到1978年12月坝首枢纽工程,除泄洪道未完工外,其余全部按计划完成。
工程现状 主坝地质为紫色、 灰绿色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及石英细砂岩地层。坝长203米,分三种坝型:中间段为钢筋混凝土斜墙堆石坝。长92.6米,高61.06米,顶宽6米,顶高程364.87米。设计正常水位361.81米,设计洪水位(p=1%)362.68米,校核洪水位(p=0.1%)363.9米。 坝迎水面320.74米高程以下为斜墙基座,由大积体混凝土及浆砌块石构成。在基座内沿坝轴方向有66米长的观测廊道与导流管首部相通。 导流管位于坝体左端岩基上。 长113米, 进口高程312.81米。迎水面基座以上为钢筋混凝土防渗面板。1980年实测自上而下坝坡,迎水面为1:0.625,1:0.514,1:0.528,1:0.6,1:0.97;背水面为:1:1.25,1: 1.45, 1: 1.44,1:1.82。右端段为曲尺形浆砌石与堆石混合重力坝。长62.4米,高44.8米;迎水面为直墙台阶式;浆砌体后坡在343.81米高程以上为1:0.5,以下为直墙式;浆砌体后为堆石。重力坝顶均用土料填平,土厚1至2米。背水面坝坡与堆石坝段一致。左端段为土石混合坝。长48米,高14米;迎水面坝坡为1:2.4,1:4.9,背水面坝坡为1:1.37。属Ⅲ级建筑物。
泄洪道 位于主坝与一副坝之间鞍部山坳。距主坝600米处,宽40米,全长118米,最大泄流量1412立方米每秒。1976年始建,完成部分工程。1982年桂林水电勘测设计院复核结果认为原设计泄洪能力不够,最大的泄洪流量为2040立方米每秒,提出改建方案,但至今未建。自水库运行以来,主要依靠设在一副坝右端的临时泄洪道泄洪。堰顶高程352.31米,堰宽24米,目前只能发挥水库的50%设计效益。
副坝有二:一副坝位于毛栗山坳。土石混合坝,高36米,顶长338米,顶高程365.5米。二副坝位于梅竹拉村后。土石混合坝,高21米,长172米,顶高程365.5米。二处副坝均筑在岩溶基础上, 运行中均出现漏水并进行了处理。其中一副坝于1979年5月10日发生管涌,漏水量达1.1立方米每秒, 自治区、桂林地区领导赴现场组织抢险;中央水利部来电指示“奋力抢救,要彻底处理”。1982年由桂林水电勘测设计队设计,采用帷幕防渗方案处理后趋于正常。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