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九卷 瑶族
第三节 基本建设
2011-02-03 19:48:04   发表:


解放前,东山开发利用地下水只有子曹村民开凿了一条长120余米的隧洞,灌田仅40亩。1965年,中共小禾坪大队党支部书记蒋朝灼(汉族),大队长盘朝善(瑶族)组织瑶、汉两族群众开凿长380米的清塘隧洞, 引水灌田1900亩,并建成小型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0千瓦。至1990年止,开凿隧洞37个,共长9977米(详见表29~1) ,其中壶瓶坳隧洞长达1206米。解放前,瑶民多用竹、木涧槽,架接溪流泉水以供人畜饮用,遇有干旱,部分村寨人畜饮水困难。东方红、上坪水库建成后,除灌田1万余亩外,还解决了11个自然村2163人、82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子贝冲村过去要到距村2公里的地方挑水吃,1969年在政府资助下,打通了328米隧洞,修筑1条500米长的渠道,将鲁塘水引到村中,除满足人畜饮水外,还灌田100余亩。
蕉江瑶族乡的蕉江源历史上水源丰富,但地势陡峭,水低田高,解放前瑶民叹息:“蕉江山高溪流多, 水低田高没奈何”。先民定居于此已数百载,造田仅4012亩,人均不足0.3亩, 口粮只有110公斤,故有“……一年四季吃野菜,冬天烤火伴寒眠”的歌谣。1966年至1969年,中共蕉江大队党支部统一规划,组织劳力常年施工和短期突击相结合,大搞群众运动, 大干4年,建成南、北两条全长31.5公里的环山引水渠,开挖支渠78条,全长132.5公里,引水渠灌田1600亩。环山渠道完工后随即转向造田。中共党支部书记王奕仁(汉族)和党员盘贵品(瑶族)带领全大队瑶、汉人民,自力更生,艰若奋斗4年,投工28万个,造出梯田5100多块,计1055亩,相当原有水田的2.5倍。现在蕉江共有水田1600亩,人均0.8亩,群众自豪地说:“我们大干4年,做出了前人数百年的事”。蕉江大队瑶、汉群众团结奋战,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精神,吸引着全县以及全地区干部群众、师生络绎不绝地前往参观学习,当时中共桂林地委提出:“艰苦奋斗学蕉江”。蕉江曾成为全地区学习的先进典型。


东山瑶族乡隧洞开凿情况表
表29-1

291.gif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