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至公元90年代“八房宗祠”乃是全村小学校址,全村的仁人志士、贤能之才均在此启蒙,走向仕途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至今它是全村集会、议事、和举办耍龙灯等民俗活动的场所。
“文冕宗祠”。它是文冕公后裔为纪念清时朝廷诰封“文林郎”文冕“奉政大夫”之衔而建。该宗祠有“一正一横”,正屋分上、中、下三厅。正屋门楼上方书有“文冕宗祠”金字堂名,正大门两侧门框用整块黑色大理石砌成,石条上有一幅千古对联“玉筍堂曾开骏业,石江源復起鸿图”。门楼高墙塑有“双鳌抢珠”、“喜上鳌头”、“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寓意吉祥,情趣雅俗兼备,线条蜿蜒有力,形象生动传神,风格柔顺秀逸。外墙扇窗镶嵌旺后仁兽麒麟,寓意祥瑞降临,圣贤诞生。墙面描有表现自然山水、奇花异卉、飞禽走兽(和反映传统戏剧故事)的彩绘,技艺十分精湛。两边马头墙左右三叠梯级挑檐,烘托出顶檐的上冲之势,气势恢宏,昭示着家族的兴旺和地位。正屋家龛两侧悬挂一幅木雕金字对联上书:“安阳侯发派以来,代有英豪,无非積德培麟趾;潜江公分支之后,源远流长,乃是傳經起鳳毛”。追溯起其历史根源是从蜀汉安阳候蒋琬发派,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据村中老人介绍:宗祠上梁吉日因贺客太多,挤满了正屋,木匠就在梁上引导贺客到屋外以便抛洒糍粑及钱物,便对贺客说:“出去一袋发一袋”。于是文冕公后裔利用其谐音将木匠大吉大利之言理解为“出去一代发一代”,寓意为鼓励后人离开老宅,向外发展,方能与时俱进,兴旺发达。迁居桥头边、松山屋、磨头桥等地的文冕公后裔,如今在村族中人口和在外读书工作的也多。
大西江村明清古迹的建造不仅蕴含着祖祖辈辈的理想,表达了他们的希望、恐惧和信仰。也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三、古朴的家居风格
“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大西江村街巷曲折宁静,驿道青石铺就,自然环境野碧风清,古树遮天蔽地,明清民居古朴典雅。该村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的大宅主要集中在桥头边聚居点、八房宗祠、文冕宗祠、四房宗祠、黑漆门楼、六合宗祠等周围。各院落建筑错落有致,门楼、粉墙、黛瓦、昂首长嘶的马头墙,组合形象非常丰富,别具韵味。
宅居格局是传统的三间式,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内设明堂(天井)。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宅院由前厅和后厅组成,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面较高,为正厅堂;后厅进深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正厅与厢房的檐口设有走廊。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的朝笏式马头墙。这种四合式住宅设有楼层。住宅的大厅为明厅,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它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据村里老人说,这种四合式宅院建造方式符合风水的逻辑,前厅比后厅高,于是这个家庭的未来节节升高,财富和社会地位将日益上升。
宅院的天井(明堂)也很有特色,它除了具有承接、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的作用之外。明清时期天井正下方要砌一水池,因为屋面檐口内朝天井,所以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天井中的水池。从风水学上讲,当初有财力建造大宅的主人,多为富户。他们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使天降雨露落到房顶后,不至于流到别人地上,而是先汇集于“天井”,再采取暗沟排水,统称说法称这种设计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当地称作“四水归堂”。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