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补述一个插曲。当我首次谒见刘建庵时,我对他说:“久仰老师的大名。我是全州初中十七班的学生,刘老师的好友欧阳藩先生,正是我们班的导师(即班主任)。1938年上半年,他在全州初中展览过你的木刻作品,并向我们介绍:刘老师是木刻画家”。他也很为高兴。五十年代,为配合土改,刘建庵在《政治学习》杂志上,发表过一组木刻连环画。始知他是一位进步的木刻画家。八十年代,据《中共桂林地区党史大事记》说:“1944年9月,中共党员、木刻家、恭城中学教师刘建庵(殿邦)在恭城创办《恭城简报》,并任主编。《简报》宣传统一战线,团结抗日……”我这才恍然大悟,也庆幸自己当年并未找错门路。
其二,介绍蒋光密入队。1944年9月至10月,中共灌阳特支,在湘江东岸的全灌边区,组建了七支抗日队伍。这七支队伍,有人有枪,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处于地下活动状态,直属特支领导,而名义上却不得不依附于国民党地方武装,以便取得合法地位。其中,以蒋光密为队长的“石塘抗日自卫队(后改为“石塘抗日独立中队”)”,于1944年12月,在石塘墟附近,由自卫队员全聋子等,乘夜潜入日军驻地,摸得轻机枪一挺,从而声名大噪。当时,石塘乡自卫队大队长陈先尧,对这挺机枪,垂涎三尺。蒋光密一为机枪安全,二为团结我们,便提出参加政工队的要求。那时,我不知就里,头脑也很简单,只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共同抗日,有何不可?便和陈仙镜二人,介绍蒋光密、全聋子加入我们的政工队。
其三,跟东山政工队联络。驻扎在全(州)县镇东山(瑶族区)的“东山抗日政工队”,也是灌阳特支领导的抗日队伍之一。后为取得合法地位,隶属唐守约,改称“全(州)县恩德区自卫联队东山抗日政工队”,有爱国、进步青年40余人。蒋安是中山大学的大学生,当时血气方刚,颇有抱负,很想联合全县爱国青年,共同抗日。他对东山抗日政工队,十分仰慕。经队部研究,决定派蒋光密、王××二人前往东山联络。五天之后,他俩便凯旋而归,向蒋安汇报:“东山政工队队长唐铮,副队长谢敦俊(即谢雄平)、邓国衡。他们认为:我们两个政工队互通声气,互相支援,是可取的。但由于路途遥远,现欲采取什么实际行动,则为时尚早”。
1945年2月,时任国民党政府全(州)县县长蒋文度,将县府迁驻东山。
三月初旬,蒋文度亲临深浦源,撤销“办事处”,解散自卫队。因蒋安是蒋奇芬的亲侄,蒋文度的族侄。故其政工队不但未被解散,反而扩大了。即是,将深浦源政工队和东山政工队合二而一,并为一队。原东山政工队40余人,基本不动。深浦源政工队仅有少数人参加,因骨干队员陈仙镜、李忠傧、郑祥瑞、王××、蒋光密、全聋子、马宗陟、邓永禄等,均未前去。不过,后来又吸收了一部份生力军,如和治纲、谢敦尹等,是由我介绍的。新队驻在东山乡三江村,直属县府管辖,故名:“全(州)县县政府政治工作队”,以蒋安为队长,唐铮、王少白为副队长。谢敦俊挂了名,但未到职。队部设立秘书、组训、宣传等股。刘承振任秘书股长,邓国衡任组训股长,和治纲任宣传股长。全队编为两个分队,第一分队由前东山政工队原班人马组成。正副分队长为邓国衡、蒋昌斌。第二分队以深浦源队员为基干,加上许多新队员,分队长是谢敦尹。全队队员60多名,现在还记得其姓名的,有王本立、唐仁芝、邓鸾英、杨拔茜、杨庆祝、唐增礼、蒋敬尧、蒋学淇等。
同年4月,日军退出湘江东岸,两河、石塘和麻市等地,已无日寇踪影。全(州)县县政府政工队以分队为单位,开到新收复的乡村,进行抗日宣传,并倡导恢复农耕。蒋安率领第二分队,到过石塘墟及大田、鲁塘、杉岭等村庄。写过标语,演过文艺节目,也作过口头讲演。某日,在石塘墟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文艺晚会,不但墟场商贩踊跃参加,就是四郊农民,也携儿带女,挤去观看。那天,我虽未能目睹盛况,但次日一到石塘,唐锦蔩即向我夸奖说:“昨夜晚会,非常成功,人山人海,热闹空前。节目精彩,演员出色。特别是和治纲‘连劈三关’(一人演了三个节目),更是难能可贵。听说,有的父老,感动得老泪纵横”。
此外,蒋安还偕我和谢敦尹二人,亲临内建乡大塘村,看望爱国人士、前全州初中校长唐壬洋(伯潮)先生。向他申明大义,讲解形势,进行团结工作。
至于第一分队,由于他们人强马壮,文化程度和政治素质较高,因此,他们到过的地方就更多一些,宣传活动也搞得更多更好一些。
后来,由于种种缘故,全(州)县抗日政工队,于1945年5月上旬(阴历三月),以其已完成历史使命为由,被蒋文度下令解散。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