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八卷 医药卫生
第二节 防疫
2011-02-03 19:47:29   发表:

解放前无防疫设施,医药落后,倘有瘟疫,无法制止,造成大量死亡。
根据旧志记载:明嘉靖十七年(1538)、清乾隆十三年(1748)、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境内先后发生瘟疫,病情严重,特别是光绪二十八年的瘟疫,死亡1万余人。
民国25年(1936) 5月,永宁乡厚桂村发生瘟疫,发病43人,死亡35人。27年,县城霍乱流行,死亡甚众。35年,县内流行疟疾、痢疾,蔓延至90%的村庄,当年发病9.64万人,死亡0.19万人;同年,天花流行,2至5月统计全县,发病0.19万人,死亡383人。次年,疟疾、痢疾继续流行,患者8.37万人,死亡0.87万人;当年,广西省第三医疗队、卫生部医疗总队第五医疗队曾来县支援,仅在县城治疗,无暇顾及农村。
解放后,县内流行过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地方性疾病17种。卫生部门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扑灭这些疾病。现将流行较快、蔓延较广、疫情严重的11种疾病,防治情况记载如后。
天 花
解放前县内每年有流行,死亡率极高。解放后,中共全州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组织培训种痘员,免费普遍施种牛痘。1952年12月至次年1月完成98497人的牛痘普种任务。1962年到1964年先后普种了龙水大西江才湾绍水永岁庙头文桥等7个区22.29万人次,占全县总人口的49%。 1965年组织医务人员416人进行普种,计接种29.54万人次。此后每隔5年普种一次, 至1974年完成普种任务37.42万人次。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县内1984年终止接种牛痘。
流行性乙型脑炎
1958年开始有乙脑病例报告, 全年发病3例。1965年6月又出现病例,7月形成高峰,疫情发展到12个区, 1个镇,月发病67例,死亡17例。疫情发生后,县先后组织医务人员20余人, 深入疫区,采取隔离病人治疗和药物灭蚊的综合性防治措施。8月疫情下降,全年发病108例,死亡24例。1969至1973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于扰,放松了防疫工作,连续5年出现较大幅度地流行, 5年共发病807例,死亡143例。1975年在全县范围内,接种乙脑疫苗7.63万人, 儿童的免疫能力得到增强, 加之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发病率逐年下降。如1964至1974年的11年,每年平均发病107.8例。1975至1985年,年均发病24例。
1986至1990年共接种乙脑疫苗达38万人次,5年共发病106例,死亡7例。
痢 疾
1975年6月,县内部分公社出现痢疾流行,7月达高峰,月发病0.25万例。经组织赤脚医生和不脱产卫生员积极防治,控制了大流行。但全年发病仍达0.91万例,是解放后痢疾发病最多的一年。1978年大西江公社良田大队,5至10月全大队2000人,患痢疾者1510人,死亡3人。疫情发生后,县防疫站、县医院组织医疗队深入疫区,采取发动群众进行饮水消毒、管水、 改水、灭蝇、服预防药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渐趋缓和。1986年发生痢疾425例,发病率为61.42/10万。1990年发生676例,发病率为90.6/10万。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