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四卷 科学技术
第一节 科技推广
2011-02-03 17:46:33   发表:


1990年县科委和农业局,共同承担“30万亩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科研项目。全县定种双季稻32.17万亩,其中高产示范田18.97万亩,吨粮田8.5万亩,改造低产田4.7万亩。是年, 科研定种双季稻面积粮食总产25405.1万公斤,比1989年同等面积增产591.93万公斤,比科研项目要求指标330万公斤增产261.93万公斤, 超标79.37%。吨粮田中有3.1万亩平均亩产1002公斤。全县水稻栽培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改良品种,加上其它措施的配合,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90年粮食总产达到34424.3万公斤,其中水稻33162.6万公斤,1949年粮食总产11565.9万公斤。是1949年粮食总产的2.97倍。
玉 米 县内有种植玉米的习惯,由于品种老化,产量低,种植面积少。直到1975年,引进都安玉米良种“群单105号” ,并聘请都安玉米种植能手具体指导,在石塘公社广竹大队试种24亩, 平均亩产398公斤;试种晚玉米45.12亩,平均亩产326公斤,均比本地传统玉米增产3倍。1986年开始,试种“桂顶四号”杂交玉米0.33万亩,平均亩产260公斤。以后逐年推广。 到1990年底, 全县种植杂交玉米1.01万亩,经过测产验收和产量调查,平均亩产260公斤~400公斤,比本地传统玉米每亩增产90%~129%,最高每亩单产635公斤。其中东山、蕉江两个瑶族乡发展较快,产量高。据蕉江乡向县统计局年报数字:1988年至1990年,分别种植玉米1322亩、 1413亩、2048亩,亩产分别为92、84、184公斤。1990年东山瑶族乡种植杂交玉米2000亩,其中验收100亩,平均亩产225公斤。这一新的突破为县内旱地杂粮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棉 花 解放前县内有种植棉花的习惯。部分农民依靠自种棉花,加工织成土布,解决衣着。 1949年县内种植棉花13500亩,总产量95吨,亩产7公斤。1964年种植11731亩,总产量101吨,平均亩产9公斤。1965年从湘、鄂、苏、浙诸省请进棉农技术能手,在白宝、永岁、枧塘、 两河、石塘、城郊六个公社,种植棉花高产样榜19.16亩,平均亩产60.5公斤,最高亩产达74.5公斤。 此后植棉高产技术在县内推广应用。1972年种植10940亩,平均亩产35公斤。80年代以后,因为种棉技术要求高,投工多,成本高,虫害多产量不稳定;化纤布匹发展快,县内棉花种植面积下降。
红瓜籽 解放前年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总产量600吨左右。1965年种植面积3596亩,总产瓜籽6.82万公斤,平均亩产19公斤。1966年至1978年,由于受“以粮为纲”的影响,红瓜籽种植面积相对减少。 1976年的种植面积874亩,不到1965年的四分之一,产量也大幅度下降。1980年县外贸局、供销社从江西信丰县引进大籽优良品种4800公斤,并请该县红瓜籽种植能手作技术指导,先在凤凰、安和、石塘三个公社试种成功,后在县内推广。1983年全县种植1.23万亩,总产量61.7万公斤,平均亩产50公斤。1985年种植31413亩,总产量154万公斤,平均亩产49公斤。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