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十四卷 科学技术
第一节 科技推广
2011-02-03 17:46:33   发表:

农 业
水 稻 1953年百福农场从湖南省常德农场引进早稻“雷火粘” 1.5公斤和晚稻“红米冬粘” 2公斤,连续试种2年,均比本场中稻常规品种分别增产42.42%和47.8%。此后逐年推广扩大。 接着推广双季稻,到1958年,全县双季稻面积发展到10.09万亩。由于当时中稻单产虽然低,但增产有潜力,而种晚稻则劳动力紧张,肥料不足,品种不配套,受寒露风侵袭,单产低。双季稻面积逐年减少,到1963年全县双季稻面积只有1232亩。是年秋,绍水区三友公社试种晚稻稻底绿肥紫云英(红花草)成功,解决了晚稻田种绿肥的重大难题。1965年从广东省潮阳县请进农民技术能手21人(简称潮农) ,分5个小组在大新、桥渡两个公社进行水稻高产示范。次年增至81人,分26个小组在全县25个公社和百福农科所进行试验。当年共种早稻84.83亩,平均亩产402公斤,比全县早稻平均亩产214公斤增产87.85%。其中6.17亩平均亩产533公斤, 最高亩产578公斤,首次实现亩产超500公斤。在此期间,还从湘、鄂、苏、浙和上海市郊区请进农业技术能手40人,分别在城郊枧塘永岁文桥才湾、绍水、凤凰石塘白宝等公社试种水稻“农垦58”和旱地棉花、柑桔等高产样榜,均获得高产。浙农在“七一” 公社种植早晚稻2.22亩,两造平均亩产807公斤。同时,改早稻露天育秧为尼龙薄膜育秧,提早插秧季节;改晚稻旱地育秧为水田育秧。到1969年全县双季稻面积恢复到16.12万亩。 1975年开始进行品种改良,由常规稻改种杂交稻。是年冬天,派出技术员和农民66人,赴海南省崖县进行水稻三系杂交繁殖制种。此后由百福农科所和五里塘原种场逐年繁殖水稻三系杂交种子。到1990年底,共培育三系杂交种子363.43万公斤,还从外地购进158.5万公斤。 1977年至1990年底,全县双季稻面积常年保持在40万亩左右,占全县水田总面积72.39%。 1980年至1983年,县科委编写了《水稻单改双,增产亿斤粮》、《发挥水稻增产优势,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小册子,印发至乡、村、屯,指导全县粮食生产。1984年在白宝、 安和试种水稻杂交威优35、64、98成功。其中威优64与常规稻“红410”对照, 在分蔸、结实、穗头、粒数、千粒重、抗逆性等均占优势,全生期120天,故一段时期内成为全县晚稻的当家品种。1983年从江苏农学院引进叶龄模式栽培技术试验成功。1985年叶龄模式栽培面积达到2443亩,平均亩产483.4公斤,比普通栽培亩产412.8公斤增产70.6公斤,增产效果显著。到1990年底,全县叶膜栽培面积占当年水稻播种面积70%。1986年以后,全面推广早稻地膜育秧,降低成本,晚稻水田育秧推广疏播匀苗,使用多效唑,节省谷种。1990年全县早晚稻育秧, 节省资金30.4万元,谷种1.1万公斤。1988年县科委在东山进行科技扶贫,普遍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简称三杂),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当年该乡粮食总产568.5万公斤。1985年为367.5万公斤,比1985年增产54.75%。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