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卷 自然环境
第一节 洪灾
2011-02-02 17:35:29   发表:


1981年7月21日晚, 白宝、城关、永岁、枧塘等地突降暴雨,在10小时内,白宝一带降雨量232毫米,城关降雨193毫米,22日凌晨,山洪暴发,分水岭三级小(二)型水库,因洪水冲垮库坝, 水势汹涌,以致灌江总干渠冲垮120米,出现大灾。共淹田2.61万亩,冲垮水利工程22处,倒塌房屋39座,死7人,伤1人,冲走猪16头,农具1683件。
1982年5月10日, 安和、石塘、两河朝南、枧塘、城郊等地连日降雨,至15日共降雨220.3毫米, 以致山洪暴发,湘江洪峰流量达3660立方米每秒。全县淹田6.23万亩,旱地为0.22万亩,成灾2.47万亩,倒屋42座,冲垮水利工程314处。
1983年5月4日至5日, 境内连降暴雨,龙水一带仅5日一天降雨252毫米,洪水暴涨,湘江洪峰为3690立方米每秒,全县共淹田10.15万亩,成灾1.53万亩,冲垮水利设施307处,倒塌房屋44座,死于水灾9人,伤2人。以龙水公社灾情最为严重。
1985年5月27日,境内发生特大洪水(详见纪实)。
附:严重洪灾抗洪纪实
一、1952年抗洪纪实
1952年5月,自22日开始降雨,至6月5日共降雨343.5毫米,加之湘江上游兴安一带也突降暴雨, 以致境内出现少见的洪灾。越城岭一带大山崩塌数百处,谷口堵塞、洪水涌集。6日凌晨, 湘江洪峰达5100立方米每秒,最高洪水位156.6米,这次水灾全县有150个村1.7万人受灾,共冲坏水田2.53万亩,旱地0.51万亩,倒塌房屋798间,冲走耕牛18头,堰坝941座,塘80个, 水沟138条,堤防33处,筒车276架,影响9.8万亩水田无水灌溉,死于洪水12人,伤42人,水灾给正值土改复查的全县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水灾发生伊始, 县委、政府立即决定以救灾为中心,抽调县、区干部151人,组成救灾工作组,分赴灾区。同时动员组织非灾区农民自带工具、粮食,前往灾区 (二、五、六区为重灾区)支援、协助抢修水利和农田、屋舍,县政府还发放赈粮12.5万公斤,解决灾民生活。经过25天突击抢救, 共出动民工13.72万人,恢复水田2.18万亩,旱地0.25万亩,其中三分之二的田重新栽插禾苗, 五分之一的田播种杂粮;修复水利0.14万处,保证9.6万亩受灾田的灌溉;还恢复房屋40座,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生产得以恢复。
二、1976年抗洪纪实
1976年5月中旬,县内连降暴雨。14~15日两日降雨271.3毫米(石枧水库水文站),龙水一带14日一天降雨为168毫米。山洪暴发、河水暴涨,15日湘江洪峰流量达6890立方米每秒,洪水水位上升到152.52米[县水文(二)站],县城洪水位高达157.21米(东门),为境内建国后最大的洪水。县城三条街大部分被淹,十字街水深0.6米,全县有15个公社163个大队1429个生产队受灾,其中特别严重的191个生产队,水田损失在50%以上。这次洪水,倒塌房屋136座,死9人,伤11人,冲垮大小水利工程558处,早稻受损7.02万亩,旱地作物冲坏1.26万亩,损失种谷12.5万公斤。机关、厂矿和农户物资损失38.15万元。在水灾面前,各级党政领导,深入灾区,组织干部1437人,师生2.11万人,非灾区农民0.39万人与灾区人民投入救灾。苦干10多昼夜, 抢救了禾苗5.93万亩,其中挑土整田重插的有0.62万亩,并修复水利工程108处,只有部分早稻受损。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