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内渡口,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有27处。1949年为65处。这些渡口均建有码头,设有渡船,置有渡田,雇有渡工,渡工年薪谷12~20石。据水南渡、火烧渡、粟家渡等8处渡口调查,1949年共有渡田502亩,其中粟家渡有150亩。
解放后,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部分渡口或为公路桥(或车渡)所取代,或为劈山改道所废弃。1990年底,全县尚存人行渡口45处。即:凤凰乡的凤凰咀渡、倒风塘渡、大坪码头渡、瓦子地渡;绍水镇的二美滩渡;枧塘乡的金堂渡、黄龙湾渡、屏山渡、野鸡渡、套子口渡、广山脚渡、茅埠渡、白水脚渡、白沙埠渡、六十丈渡;城郊乡的狮子塘渡、三江口渡、丙戌渡、蓑衣渡、邓家埠渡、流蓝埠渡、半边渡;永岁乡的马船渡、大湾渡、梅潭渡、下改洲渡、陶家渡;庙头镇的车头渡、湾山岗渡、李家渡、泥码头渡、猪头寨渡、港马渡、柳铺渡、兆村渡、歌陂渡;两河乡的马头渡、白水渡、伍家渡、源东渡、长冲渡;大西江镇的渡船头(峡口渡)文桥镇的自毛渡、双彼渡、达山渡。其中乡(镇)管理的36处,其经费由乡镇财政支付;群众管理的9处,经费由群众自筹。渡工工资一般为50~60元,个别的高达90元。
蓑衣渡
位于县城东北6.5公里处,为湘江渡口。该渡口在洪水期水面宽250米,枯水期水面宽60米,是广西由水路通往湖南零陵的要津。解放前,过往行人甚多,置有3只木船,雇有3名渡工。解放后,由于铁路、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此处行人渐少,现仅置木船1只,渡工1人,经费群众自筹。
清咸丰二年(1862)四月,洪秀全领导太平军路过全州,沿湘江水、陆两路挥师北进,在蓑衣渡两岸与清兵激战。南王冯云山在全州城外受伤后于此逝世。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