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时事
桂林十二五:桂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了万元
2016-02-29   发表:

  2015年,桂林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54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65元,而在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25元。“十二五”期间,桂林农业的长足发展,帮助农民成为“万元户”。

  水果种出高收入 多项数据居广西第一

  眼下正是砂糖桔上市季节,荔浦县修仁镇砂糖桔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里,农民采摘果子、过秤装车,一派丰收景象。近年来,荔浦砂糖桔示范区成为广西业内人人皆知的地方,因为这里涌现出了一大批种植收入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致富领头人,其中年收入超100万元的农户达12户。而这只是桂林市水果产业中的一个“窗口”。

  2015年,桂林市农民人均水果收入达到2275元,超过全区农民人均水果收入3倍,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无论是水果面积、产量、单产、产值,还是人均水果收入等各项指标高居全区第一。而柿子、金桔、砂糖桔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柑橘、葡萄、桃子产量也位居全区第一。

  如何做到这些第一?现代化农业成为最大推手。“十二五”期间,兴安县形成沿灵渠南渠水路30公里长的休闲农业示范带,阳朔县打造漓江西岸百里新村沟域经济带,荔浦县沿国道线从荔浦至修仁段创建20公里长的万元增收示范带,灵川县打造漓江东岸大圩生态示范带。2015年,桂林市重点推进13个核心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底,兴安、荔浦、阳朔县3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区。

  据介绍,在荔浦的砂糖桔示范区,主要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目前,已实现果园100%推行无公害柑桔生产技术规程,100%采用柑桔无病苗木,100%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100%达到无公害果品标准,100%实行洗果、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100%做到有品牌销售和产品订单化。示范区内采取的是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管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建立了砂糖桔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中心,农民再也不用为水果的销售而担心了。

  在重点打造的经济带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以集成和推广。阳朔百里新村金桔核心示范区制定的金桔生产标准,不仅是广西的地方标准,而且已申报国家标准并通过专家评审;灵川古镇提香示范区的“双季葡萄”在广西甚至在全国都是首创,单位面积产值高出全国一倍以上。主导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带动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粮食种出大名气 再生稻刷新世界纪录

  水果生产造就了一大批“高收入村屯”。比如,荔浦县修仁镇板纳村,砂糖桔生产年人均收入超6万元;兴安县溶江镇莲塘村,葡萄生产年人均收入超3万元;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金桔生产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桂林素有“桂北粮仓”的美誉,粮食安全和粮食增产一直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桂林农民种粮不但种出了效益,更种出了名气。桂林水稻的新闻一次轰动了广西,还有一次则轰动了全国。

  2013年8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灌阳县调研,实地考察了当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示范基地。作为全国8个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点之一,灌阳县超级稻1000公斤攻关示范基地在当时已经连续三年刷新广西超级稻亩产之最。这位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给予这里“广西第一稻”高度评价,“灌阳超级稻亩产水平全国一流”,这则新闻轰动了广西。

  2015年11月,85岁的袁隆平来到灌阳县千亩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再次察看“广西第一稻”的生长情况。当天测量产量,再生稻亩产首次突破500公斤!袁隆平大赞:“灌阳再生稻产量刷新世界纪录,了不起!”这则新闻轰动了全国。

  袁隆平说,再生稻的优点是不播种、不犁田、不插秧,省工、省肥、省钱,是个发展方向,这几年搞再生稻,产量有两三百公斤就已经很不错了。他说:“这次来看到我们的高产田块能过500公斤,这是了不起的重大突破。”袁隆平建议,灌阳的超级稻+再生稻一体化栽培技术应该大力推广。

  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9个县被列为广西1000万亩水稻增产增效项目县。至2015年,全市已累计推广超级稻达1089.07万亩;超级稻超高产攻关技术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单造最高亩产达到968.4公斤,连续6年刷新广西纪录。此外,桂林已经连续9年承办广西“看禾选种”桂北现场会。

  畜禽养出大特色 帮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从龙胜县城往龙胜温泉旅游公路行进会途经泗水乡,公路两旁的许多村村寨寨,都在大兴土木。或进行立面改造,或修建装修新楼房,“白面瑶寨农家乐”、“细门瑶寨农家乐”等一个个招牌引人注目,慕名前来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原来的贫困村寨依靠特色养殖已经换了新颜。

  2011年以来,龙胜90%的扶贫对象得到了扶贫项目的扶持,其中特色养殖是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凤鸡320万羽、翠鸭80万羽、亚冷水鱼37万斤,而这些项目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记者来到周家村一座名叫“老虎脑”的大山上,一路可以见到许多村民的凤鸡养殖场。一群群毛色鲜艳的凤鸡在林中觅食,充满活力。蒙大凡是泗水乡规模养殖凤鸡的带头人,他带领40多户村民上山规模养殖凤鸡,成立周家凤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凤鸡交易中心。对所养的凤鸡注册专用商标,佩戴合作社的标识环,实现产销一体化,年销售凤鸡15万-20万只。除了供本地旅游产业消费,还批量销往广东、湖南等地。仅此一项,当地村民就增收近200万元。另外,当地的山泉水制成冰块后,随凤鸡出售到大城市做汤料,让村民又找到一条致富路。

  “这几年,桂林的特色养殖改变了不少农民的生活。”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资源山区,不少农民因地制宜,利用山区特色资源,开始养殖虹鳟鱼、西伯利亚鲟鱼、美洲红点鲑、远东红点鲑、哲罗鲑等冷水鱼,年产商品鱼13万公斤以上,让不少农民走上了小康路。目前,桂林市已经建成南方最大冷水鱼养殖基地。

  据了解,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都超过60%,而目前桂林市畜牧业所占农业经济比重还不到40%,全市畜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桂林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十二五”期间,桂林市特色养殖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方式,龙胜的凤鸡、翠鸭,全州东山猪、文桥鸭、禾花鲤,灵川、全州、资源、龙胜高海拔山区的冷水鱼,荔浦、恭城、阳朔的竹狸等,在市场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帮助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记者 周文琼)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