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州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将群众文艺、农村文化活动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不断挖掘新型文化产业,努力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增强了区域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活态传承,民俗奇葩放异彩。面对非遗传承遇到的资金短缺、后继无人等问题,全县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等模式,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项目良性发展;通过对现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融合观赏、娱乐、体验和购物等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工程。据统计,共收集整理非遗保护项目72个,汇编非遗信息6册。其中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个(湘山酒、全州醋血鸭、全州红油米粉、全州渔鼓、全州民间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4个。
文化惠民,春风化雨为民乐。以文化大院为依托,常拉着音响设备到全县274个行政村去演出的群众性艺术团体,全县共有18个。各艺术团体自编自演,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引导和培养群众良好的爱好与习惯相结合,把文化艺术骨干队伍建设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抓手,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凝聚正能量。今年,实现了半年100场的演出目标。
文化设施,文化网络全覆盖。为使楚越文化进一步绽放光彩,全州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已初步建立起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近年来,先后建设综合文化站16家;完成了城北新区文化长廊的新建工程奠基;投资建起集全民健身中心为一体的文化广场;为全县80%的行政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基本建成了完备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并依托这些设施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
(通讯员 谭逢贵)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