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时事
记者走基层:艰难的寻水之路
2013-08-13   发表:

  随着全州县干旱少雨天气的持续,当地多条江河水位下降甚至断流,人畜饮水遭遇严重威胁。这几天,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的专业队伍开始挺进受旱严重的村屯,试图为当地居民寻找新的水源。

  东山瑶族乡位于全州县城东部,下辖183个自然村,总人口近5万。在该乡云溪里村,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枯死的玉米和禾苗。由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近20位老人,只能靠着村外两口老井里薄薄的一层浑水过日子。

  【同期声】全州县东山瑶族乡云溪里村村民 唐昌根:“沉淀一下,或者把它烧开水以后再喝。”

  勘察院专业队伍的到来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因为东山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没有地表河。所以,人们要寻找新的水源,首先就把视线投向了山里的溶洞,村里的老人说,往年那里经常会有地下水冒出来。然而中午时分,专业人士艰难接近山里这个狭小的溶洞时,却大失所望。

  【同期声】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 工程师 张炳辉:“以前的话,这里的话,有水的,就是下雨天,它这里才冒水嘛。但是现在都是,基本上干了,可能(地下河)水位都比较低。”

  张工说,地下河的补给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由于附近没有汇水面,这里即便有地下岩溶通道或者地下河存在,它的储水量也不会太乐观,近期被有效利用的可能性极低。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按照村里老人提供的线索,进入山脚的耕作区继续勘探。

  【同期声】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 助理工程师 曾凡生:“大致的方位是能够(通过踏勘)找得出来的,然后它(地下水)是从哪一块,哪一个地方经过的,也基本上能够找得出来。到时候我们就用这个物(理)探(测)仪,进行辅助,辅助我们选择一个打井的具体的方位。”

  这片红薯地的海拔高度为640米,而周边最近的一个汇水面海拔高度为500米。专业人士分析说,如果进一步确认可以在这里开凿机井,在专业设备到位的情况下,大概需要20天的施工周期和10万元上下的资金投入。施工难度之大、耗时之久、投入之多让施工队暂时放弃了打井的想法。正在大家沮丧的时候,有人突然想起,大山南面一处凹坑里,曾经有过一个出水点。不过随着那里居民的迁移和田地的荒芜,已经很少有人对它有印象了。

  【同期声】全州县东山瑶族乡云溪里村 村民 唐昌根:“春天的时候 这个水量比较充足,还可以用来灌田的。”

  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寻水的队伍赶到了村民所说的位置。这里还真的有一小片岩层,正往外滴滴答答的渗出水滴。

  【同期声】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 高级工程师 黄景芳:“两分钟装满一瓶矿泉水吧,水质还满好的,但是太小了,它一天下来的话,就大概会有多少(出水)?一天下来,按照这个算呢,大概有800斤这个样子。”

  下午时分,乡政府组织人手,用一条700多米长的水管,把这里的水源引进了村里。这样一来,村里的人畜饮水、乃至于洗涤、用水需求都暂时得到了满足。

  【同期声】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 高级工程师 黄景芳:“地下水它主要是通过大气降水,渗到那个岩石缝里面,然后往下渗的时候,碰到这个泥岩隔水层,就渗出(地表)来。水量很小,这个地方补给面积很小嘛。”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因为持续高温降水偏少,而当地山体水土保持能力偏弱,在干旱季节里找到一处水源非常不易,我们发现的这个出水点,只是一个幸运的个例。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