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直通村后,一湾绿水从村前静静地流过,在绿竹掩映、青山环绕的山坡上,一个静谧的美丽新村在春阳的照耀下美仑美奂,和山坡下的旧村形成巨大反差,仿佛是两个世界。来到文桥镇栗水村委寺门口新村,给人的感觉是变化太大,一下子回不过神来。
30年前,那是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而那时镇内的群众都愿到寺门口村做客,因为寺门口的村民擅长狩猎,家家火塘挂有野味。做客时有野味上桌、有小锅米酒品尝,在当时算是很高的礼遇了!当然时常有野味端上桌面,并不容易。就在别村群众打牌娱乐时,寺门口人早已到山上逮野猪、野麂子去了!因此,寺门口群众很早就享有勤劳的美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寺门口村群众闲不住了,有些开着货车搞起了运输,有些当起了老板,有些做起了泥水工,也有些磨豆腐、养猪,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此,村里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口袋里有了钱,村民首先想解决的是居住条件。
原来,寺门口旧村座落于田垌之中,全村共81户,356人,每逢雨季村民的住房极易潮湿,尤其是部分处于低洼位置的住户,经常受洪水浸泡之苦,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极大影响了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文桥镇党委、政府从2010年开始组织该村低洼处的住户就近搬迁到旁边的土基山上,准备建寺门口新村。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在寺门口新村初具规模,新建住房24户,搬迁人口122人。新村建在水沟之上,原来极易引起水患、让村民头疼的水沟,现在变成了新村群众洗衣、洗菜的最佳去处。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党的惠民政策激励下,该村修好了长3公里的通村公路。寺门口的群众靠勤劳致富撑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片新“蓝天”。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