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小洞村,水还在流,只是有点浑浊,青山依旧在,只是少了很多
青山绿水,瓦房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小洞村田园诗般的写意。
斗转星移,如今的小洞,水还在流,只是有点浑浊;青山依旧在,只是少了很多,瓦房,更多地被楼房取代。
环境卫生问题
越来越像城市
城市里的环境卫生,遇到的塑料袋问题、垃圾问题,在小洞村同样也遇到了。就在村旁的一条水沟里,经历过一个冬天的干涸期后,水沟里填满了红的、黑的、黄的、白的塑料袋、包装盒。村里没有一个垃圾集中放置点,各家的垃圾随意地丢在门前的水田里、水沟里、空地上。 )
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以前农民卖肉,屠夫都准备一大把稻草,砍好肉用稻草一捆就拎着回家了,现在都图方便,用塑料袋;以前装东西都用竹篮、箩筐,现在都用塑料制品,竹篮、箩筐难觅踪影。
以前在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民的“宝贝”,是种地、种菜的优质肥料。老式的瓦房,中间都有一个天井,还有排水沟,一般的垃圾都扔在排水沟里,积少成多,沤制农家肥。记者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就经常跟着老人,用畚箕挑着沤制好的农家肥,去菜地种菜。当年的生产队还组织人去10多公里的县城买大粪,现在有了化肥,自己家的粪坑大便溢了出来,也不去管了。多数人修建了楼房,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用的东西多了,垃圾多了也不再沤制肥料,所有的垃圾都是往外一扔了之。至于扔到哪里、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副作用,大家并不往心里头去。
在老家,一些村子修建了简易的垃圾池,部分村民往里面丢垃圾,还会在固定的时间定期请人清理,运到无人的山沟里面倒掉。不过这也许是权宜之计,把分散的垃圾集中在一起,不经任何处理,时间一久,垃圾堆积多了,污染就会更大。
环境换取经济
后果相当严重
其实在小洞村,对农村环境影响最大的还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吃饭,要致富,怎么办?便向自然环境下手,而且不计后果。
小洞村没有什么矿产资源,但是自然环境还是非常不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村子周围都是茂密的山岭,下再大的雨,山里面流出来的水是清澈的,水沟里面的水都不会浑浊。小时候,村子前面的田垌中间有一个水塘,有两米多深的水,走在旁边都感到害怕,村子后面的田垌中间,有一条水沟,又深又宽,鱼虾多得很。一位姑娘从湖南嫁到小洞村来时,家里曾经反对,理由是那里人都喝屋檐水,连一条小河都没有。小洞村没有江河,老人担心他的宝贝女儿没有鱼吃。不过,勤快的小洞人没有让外公失望,“进口媳妇”不仅有鱼吃,而且还拿着烘干的鱼回去孝敬外公。
不过好景不长,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们开始成片砍伐松树。小洞村两个大山头,已经砍完了一个。其他自然村的情况也差不多,大家开荒种茶树、柑橘、白果树。
村民们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付出的代价也相当严重。每当下雨,山坡上流下来的不再是清水,而是浑浊的洪水。村子前面的水塘,已基本与水田齐平;村子后面的田垌有三条水沟,条条淤积严重,鱼虾已慢慢消失。用村民的话说:“现在找一个鱼仔星星(小鱼仔)都找不到了”。
没有鱼虾是小事,最大的问题是水沟消水排洪功能的散失,一旦有大一点的降雨,低洼一点的水田就
日渐认清现实
绿水青山幸存
农村环境的改变,直接的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根本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经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育高峰,小洞村当时的人口达到创纪录的250多人,人们要发展,要生存,小洞村可利用的资源不多,村民自然而然地把目光对准了山林,砍伐了看似不值钱的松树,种上了经济林木。
虽然环境的改变是缓慢和渐进的,但影响却很大,直接影响到农田的耕作环境。但是村民在面对这种改变的时候,应对的办法并不多。村子下游有个新建的鱼塘,一旦下大雨,受影响的水田有二三十亩,可是敢站出来说话的村民没有几个,大家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来处理这件事情。
小洞村目前还没有什么工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还是砍伐山林和人们的消费活动。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村民发现,即使把所有的山林全部砍光,种上经济树木,也改变不了多少生存现状。因此,村后的那片松树林幸运地保存下来了,原来砍光的山头现在也已经种满了银杏树、桂花树。而更多的村民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利用外面的资源来发展自己。一个不大的村子,有10多台车子在跑运输,超过三分之二的村民常年在外经商打工。
这或许是小洞村实现自我发展、保留绿水青山的最佳途径之一吧。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