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时事
创新模式助增收 #160; #160;科学种田超万元
2012-05-25   发表:

· 全州龙水镇桥渡村委的谢合良,从2003年承包150亩水田发展科学种田,如今扩大到200多亩,大力实行种植规模化、模式多样化、生产机械化,走出了一条种粮致富的新路子,他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状元”。

          立志创业,放弃小本生意学种田

  谢合良在1984年高中毕业回到农村,种过田,磨过豆腐,搞过苗圃,但收入甚微,除了养家糊口,基本上是无“利”可图。当时随着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迅速增加,许多良田无人耕种,出现土地抛荒现象。脑瓜机灵的谢合良萌生了大面积承包耕地连片种植水稻,并实施机械化耕作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抱负和决心说给妻子听,得到妻子的全力支持。2003年开春他以每亩100元的价格承包了桥渡村150亩水田,开始种植水稻,头一年由于投入较大,净赚收入仅4000多元,但总体比在家做小生意划算,谢合良看到了希望。

         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受困扰

  2004年,谢合良凭着积累经验,逐步发展的想法,将承包的水稻面积扩大到200亩,从播种育秧到抛插施肥等田间管理,精耕细作,他望着田里长势喜人的庄稼,脸上笑开了花,心里美滋滋的。但天公偏偏不作美,就在禾苗拔杆孕穗时,几场泛滥的洪水无情冲刷,令地势低洼处的水田全部淹毁,一盘算亏损达4万多元。他犹如从蜜罐一下跌入冰窑,心彻底地凉了!

再接再励,创新模式争先锋

· 捶胸顿足懊恼过后,谢合良并未气馁。“这200亩田,怎么把它种好?必须走科学种田的路子!”2005年他四处筹资,得到了县政府、县农业部门的资助,沿河岸修筑了防洪堤,改善了稻田的排水系统,开垦了5亩鱼池养鱼,在池塘边建了10间猪舍开始科学养猪,每年出栏生猪达300多头。由于他种植的稻田产量高,米质优,被桂林市农业局和力源公司定为优质谷生产基地,并送给烘干机一套,解决了晒谷难问题。他还争取到桂林市农机局送给小型园耕机1台,插秧机2台;县农业局送给动力喷雾器4台、振频式杀虫灯6盏等扶持,为实现生产机械化,他投资购回联合收割机1台、旋耕机4台。2009年在县农业局的扶持下,农田基础设施进行加固建设,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6盏,获赠洋马收割机一台;在技术上谢合良更不敢掉以轻心,只要有空暇时间,他就往当地农业部门跑,认真讨教科学种田知识,积极参加市、县、镇举办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学习,他还把所学到的知识大胆地在生产实践中应用,从2005年以来,他带头运用水稻免耕抛秧、编织布育秧等轻简化技术,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抓好病虫综合防治等农艺。同时大胆探索和创新种植模式,变单一种水稻改为既种稻又养鱼,收割稻后种植蘑菇、马铃薯、油菜等多种农作物。随着种植的规模化、生产的机械化、模式的多样化、设施的现代化,谢合良的种植业名气越来越大。

致富路上,不忘众乡亲

· 桥渡村很多村民想搞科学种养,他就积极出谋划策;谁种田有困难,他就尽力帮助解决。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桥渡村发展规模种粮大户达22户,并且有5户生活困难的农户已经脱贫。他还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季节性聘用农民工达15人以上,月工资可达到2000多元。谢合良在2008年发起成立桥渡良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种养大户达18人。

谢合良扳着手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去年种植200亩水田,每亩收稻谷800公斤+禾花鱼20公斤+马铃薯2000公斤,平均亩产值达万元,这种种植模式好有搞头!”谈到今后的种植打算,谢合良笑着说,正准备扩大规模,加大投入和创新种植模式,以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做出新的贡献。

县委书记贺志刚(左四)深入谢合良马铃薯种植基地调研

全国种粮大户谢合良(左三)在2009年广西“看禾选种”现场启动仪式上做典型发言

谢合良(左一)在田间传授科学种田技术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